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6篇

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6篇

时间:2022-11-13 10:15:11 浏览量:

篇一: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

  胡乔木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 肄业。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 年 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临 时工委委员。1937 年后,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 联合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1941 年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

  1945 年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8 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社 长。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1949 年 10 月1日至 10 月 19 日),新闻总 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 秘书长。参与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1956 年当 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75 年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 室负责人。1977 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 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 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0 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2 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 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 年当选为中共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文献研究 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关于人道 主义和异化问题》、诗集《人比月亮更美丽》。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1951 年,在党成立 30 周年的时候,党要求为中央写一篇讲述中国人民革命事 业取得胜利的文章,而在这之前,胡乔木已经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以 后》等著作。他博闻强记,对马列主义和中共党史的掌握非常娴熟,加上文字 能力强,所以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胡乔木的头上。这篇长文他只花了不 到一个星期就写成了。胡乔木对党的 30 年的历史早已成竹在胸,当然可以一 挥而就。《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但是第一本完整的叙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 书,而且也是第一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观点来叙述党的历史的书,对于党史教育和党史研究工作都起了很大的积极的 影响。

  之所以这本书会取得如此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胡乔木写 本书的时候才 39 岁,精力旺盛,能够保证写好此书;第二,胡乔木在延安已 协助毛泽东编辑过几本党史文献书,系统接触过党史材料,并且参与了党史经 验的总结;第三,胡乔木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毛主席和中 央其他几位领导同志身边工作,所以胡乔木写这本书就比较“得心应手”。

   其实,胡乔木写的这本书一开始是作为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 30 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不料,毛泽东阅后,十分满意,做了批示,说不要作为中 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发表。此文以胡乔木的名义于 1951 年 6 月 22 日由<人民日报>发表。

  起草报告 1951 年 7 月 1 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日。对于中国共 产党来说,不仅“三十而立”值得庆贺,而且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全国政权, 更值得庆贺。

  1951 年 7 月 1 日尚未到来,各地给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的致敬信、 致敬电便潮水般涌来。那时,中国共产党已拥有五百八十万党员。

  中共中央政 治局决定,1951 年 6 月 30 日在北京举行隆重的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三 十周年,毛泽东等出席大会,由刘少奇作报告。请谁为刘少奇起草报告呢?自 然,最合适的人选是胡乔木。那时,胡乔木已经离开了谐趣园,住在北京六所 休养。

  由于对于中共党史非常熟悉,花了一个星期,胡乔木就交卷了,为刘少 奇起草了题为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报告。

  艰难内情 当人们佩服胡乔木的“快笔头”的时候,夫人谷羽谈及胡乔木写作《中国 共产党的三十年》的艰难内情:

  记得 1951 年 5、6 月间,乔木因胃穿孔动了大手术,还在休养康复之中, 少奇同志来找他,专请乔木代为起草庆祝“七一”的报告。乔木欣然从命。

   那时已跨进 6 月中旬,稿子写完后还要留出时间让少奇和中央其他同志审 阅,真是太紧了。而那年 6 月,北京的天气特别热,屋外热,家里好像更热, 坐在那里不动都是一身汗。当时条件差,家里连风扇都没有。乔木冒着酷热, 白天黑夜地写。我看他热得满头大汗,就找了把蒲扇为他扇风,后来又想办法 从中南海西门外的冰库搞来几大块冰,放在盆里,摆在他椅子周围,给他降温。

  过了两天,热得实在没办法,他就让我在大澡盆里放一盆凉水,在澡盆上搁一 块木板,他干脆坐在水里写。前后写了一个星期,《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 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共有四、五万字。

  不料,毛泽东阅后,却写了批示,此文以胡乔木名义发表。

  胡乔木知道了 这一消息,以为不便遵命:这么一来,怎么向刘少奇交代?毛泽东说少奇同志 那里,由他去打招呼,另找人起草报告。

  如此这般,胡乔木只得从命。主席指 示

  《人民日报》迅速排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定于 6 月 22 日见报。

  在 6 月 21 日,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示有关文章的一些问题,毛泽 东在他的信上作了批语:主席:

  “三十年”(引者注:即《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人民日报要求明日增出 一张一次登完,现其余均已排好,希望能把改的一页清样马上看一下,在十二 点前退回。

  对陈独秀说是当时 “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

   拟改为“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是否较妥?(毛批:可 以。)

  “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已经完全胜利”,此处用 “方法”意义不明确,拟改“原理”或“道路”或“战略”或“方针”,请示 何者较妥。(毛批:“方针”为好。)

  叙述整风时说 “党抓紧了这个局势比较稳定的时期”,但前面说这是敌人 扫荡最残酷最紧张的时期,似有不合。可否改为:“党抓紧了这个局势较少变 化的时期进行了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在战争和革命猛烈 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时期曾经是难于大规模进行的。”(毛批:这样好。)

  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各说都是十三人,惟李达说是十二人,理由是包 惠僧非代表。两说不知孰是?(毛批:是十二人。)以上各点请指示。敬礼! 胡乔 木 21 日 在接到毛泽东的批复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胡乔木,发表 于 1951 年 6 月 22 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各地报纸也全文刊 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另外,人民出版社还印行了单行本。

  声名鹊起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总结中共建党三十年历程的第一本简明党史, 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各地纪念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的主要学习文件。其影响超 过了刘少奇在纪念中共建党三十年大会上的报告。

   胡乔木向来在幕后工作,即使是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曾公开亮相,那 也只是“新闻首脑”的形象。这一回,则是作为理论家、党史专家的身份亮相, 开始为人们所知道。

  虽说胡乔木一生写过众多的社论、评论、决议、文件,但《中国共产党的 三十年》是其中少有的署名胡乔木发表的著作。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的 三十年》在人们的印象中,差不多成了胡乔木的代表作——一提及胡乔木,人 们会马上说,哦,他写过《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此处顺便提一笔,关于中共“一大”的代表,毛泽东的批语称“是十二 人”,从此中共党史专家们便沿用此说。直至最近几年,才终于承认包惠僧亦 是中共“一大”代表,承认中共“一大”代表是十三人。

  4 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

  文章一共分为五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把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分了 四部分来叙述,即: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1 年-1927 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 年-1937 年);抗日战争(1937 年-1945 年);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 年-1951 年)。第五部 分标题为三十年的基本总结。

  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 产物”,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那就是当时的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

   这样一个先进政党的领导,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的独 立和民主自由。这部分,基本上是以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历程为线索,描述了 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分析了这一时期各个领导人所起的不同作 用,高度赞扬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活动,简单介绍了他的<中国社会各 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本书。对于陈独秀,胡乔木认为他 并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后作者分析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 因,并得出了 3 条基本原理也就是失败的教训。作者指出:“在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一个困难的时期。但是正是在这个困难时期中, 党达到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成熟。”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强大 的敌人和巨大的困难面前所作出的不懈斗争以及作出的各种决策。比如作者重 点介绍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左”倾错误 泛滥到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革命,就一直在这位杰出的伟大的完全可以信赖的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 导之下,而这就是革命的胜利得到最重要的保证”。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许多 著作,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实践论》、《矛盾论》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制 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旨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所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达到政治上的成熟和 推动革命的新高涨的时期”。

  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政治情况,主要是国际上和国内的 情况。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力量,并制定出了正确的路线和政 策,特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了种种 困难和危机,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2 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 内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即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得到了提高,并 使全党空前的团结起来了。七大之后,人民解放军对日本侵略的反攻得到了迅 速的发展。这部分的最后,分析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和结论,那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高度赞扬了苏联对于中国的 援助,“苏联的援助,对于全世界人民的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具有决定的 意义”。

  第四部分,讲述的就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期。

  分析了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民党蒋介石企 图依仗美国的帮助挑起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 在争取民主道路失败之后,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真面目,在全国各族人民的 帮助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 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新中国的成立,

   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欢呼”。作者高度赞扬了 当时还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坚信这场神圣战争的胜利者必定会是中国。

  最后一部分,主要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三十年的基本经验:第一, 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党的 领导。第二,党的正确领导,首先决定于对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要领导 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达到胜利,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是不可能的。

  第三,党的发展,中国革命的发展,是和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分不开 的,同时又是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发展分不开的。同时,作者再一次高度赞 扬了苏联对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还引用斯大林的话,描述了十月 革命的伟大的世界意义。最后,作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毫无疑 问,这将极大的鼓舞全世界劳动人民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新信念”。

  5 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的认识 编辑本段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总结中国共产党 30 年历程的第一本简明党史,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了各地纪念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的主要学习文件”。虽 然这本书不免带有当时“历史条件下难以摆脱的一些弱点”,比如,夸大了苏 联对于中国革命的帮助,对第五次代表大会的积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但它 毕竟第一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完整地、系统地简要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章发表以后,当即成为广大 干部群众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教科书,被公认为中共党 史的奠基之作,对党史教育和党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1 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70 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在 1990 年 5 月就集中力量进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编写工作。此书的前五章,就是 以《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蓝本,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建立的历史,是一部中等篇幅的内容比较完善而完整的历史。《中国共产 党的七十年》的审定工作由胡乔木负责,亲笔修改,使得这本近 48 万字的书, 对中国共产党在 70 年中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和所取得的经验作了一个比较完整 和科学的叙述。

  注释:

  [1][2][11]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7 年 5 月版,第 56 页、第 78 页、第 85 页。

  [3][4][5][6][7][8][9]《胡乔木文集》,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2 页、第 155 页、第 165 页、第 169 页、第 183 页、 第 194 页、第 205 页。

  [10]曹俊杰著:《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4 页。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作与发表经过

  ○程中原

  关于胡乔木名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写作与发表经过,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951 年 五六月间,刘少奇请胡乔木为他起草一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30 周年大会上的报告稿。天 气很热,胡乔木坐在放了凉水的澡盆里,不到一个星期写就。毛泽东批示不要作为领导人 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个人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由于此说出自胡乔木夫人谷羽和 当时任中办主任的杨尚昆详见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谷羽:《五十余年共风雨 ——怀念乔木》。两文均收入《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书,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7 年版。, 长期流传,无人置疑。

  笔者认为,此说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3 卷公布了有关 此事的重要档案: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稿的修改》和《关于修改和发表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的信》,实际上纠正了一些误传。笔者到中央档案馆查阅了 有关档案,经过学习研究,写成这篇短文,以期对胡

  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一重要著作写作与发表的经过,做出一个比较符合 历史事实的评述。

  一、《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胡乔木为纪念建党 30 周年写的一份党史资料。

  档案中保存有一份《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手抄的清稿。抄清稿用人民日报稿纸, 每页 400 字(20×20),共 84 页。在这份经刘少奇和胡乔木修改过的抄清稿最后一页末尾,

   刘少奇于 1951 年 6 月 13 日写下一段关于传阅征求意见的批语。这段批语,胡乔木作了几 处技术性修改,后来印在铅印稿的封面上。批语全文如下(刘手稿用仿体,胡删处加框, 加写者用宋体):

  ×××同志:

  这是乔木同志写的准备作为党的卅三十周年纪念在国内外发表的党史资料,想以党中 央宣传部马列学院名义发表。请各同志即刻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迅速于收到后当日退 回为盼。

  刘少奇

  六月十三日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胡乔木为纪念建党 30 周年而写的一份党史资料, 并非为刘少奇写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30 周年大会上的报告稿。

  二、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文稿修改了 3 次,总计 480 余处。

  在胡乔木写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文稿的抄清稿上,刘少奇进行了很多修改。

  胡乔木也作了不少修改。这是第一次。

  6 月 13 日付印的铅印稿,分发征求意见的“各同志”是哪些人?其中哪几位“阅看并 提出修改意见,于收到后当日退回”了?因未见材料,不得而知。在档案馆看到的这份铅 印稿上,留下修改笔迹的有 4 人:毛泽东、刘少奇、胡乔木、陈伯达,改得最多的是刘少

   奇和胡乔木。这是第二次。

  虽然我们不知道“各同志”中何人提出了修改意见,但从刘少奇 6 月 17 日给毛泽东的

  信中得知,在 6 月 17 日或此前“召集各同志讨论了一次,又加了一次修改”。这是第三次。

  上面提到的有 4 人修改笔迹的铅印稿,无疑包括这次讨论后的又一次修改在内,只是我们 无法分清哪些是会前改的,哪些是会上或会后改的。

  总之,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修改,除作者以外,刘少奇是最多的。他先后改 了三次:在抄清稿上改了一次,在铅印稿上改了一次,开会讨论后又改了一次,这才于 6 月 17 日上报毛泽东。据《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编者统计,刘少奇所作的修改总计 480 余 处。刘少奇所作修改较为集中的部分收在《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3 卷第 465 页至 484 页,共 30 多个自然段。在抄清稿和铅印稿上所作的三次修改都包含在内。

  三、用胡乔木名义发表是刘少奇建议、毛泽东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用什么名义发表?从刘少奇 6 月 13 日在抄清稿上的批语来看, 他“想以党中央宣传部名义发表”。因为作者胡乔木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但胡 乔木不赞成,把“党中央宣传部”改为“马列学院”。所以,在铅印稿的封面上,刘少奇 6 月 13 日的批语为“想以马列学院名义发表”。但时任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副院长的 陈伯达不赞成。这样,刘少奇在 6 月 17 日给毛主席的信中建议:“是否可用人民日报或乔 木个人名义发表?”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3 卷收入了这封信,全文如下:

  主席:

  乔木此篇经过我的修改之后,印发给各同志看了,并召集各同志讨论了一次,又加了 一次修改。请你即加审阅,阅后即退乔木进行翻译,因国外内等着要用。后 面还有两段,另次送上。

  此篇拟用马列学院名义发表,但伯达不赞成。是否可用人民日报或乔木个人名义发表? 请决!

   刘少奇

  六月十七日 毛泽东采纳刘少奇的建议,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铅印稿封面题下和内文题下都 亲笔写上了“胡乔木”的名字。

  可见,用胡乔木名义发表是刘少奇建议、毛泽东决定的。

  四、《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发表前夜,毛泽东为此文定稿。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较长,《人民日报》提出,6 月 22 日的报纸扩大版 面,将文章一次登完。在公开发表前的 6 月 21 日,又有 4 处重要修改。胡乔木向毛泽东请 示,希望在 12 点前答复退回。毛泽东即对所作修改一一批复。

  胡乔木信和毛泽东批语的全文如下(文中黑体字原为着重号,括号中宋体字为毛泽东 的批语):主席:

  “三十年”人民日报要求明日增出一张一次登完,现其余均已排好,希望能把改的一 页清样马上看一下,在十二点前退回。

  对陈独秀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拟改为“有很大 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是否较妥?(可以。)

  “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已经完全胜利”,此处用“方式”意

   义不明确,拟改“原理”或“道路”或“战略”或“方针”,请示何者较妥。(“方针” 为好。)

  叙述整风时说“党抓紧了这个局势比较稳定的时期”,但前面说这是敌人扫荡最残酷 最紧张的时期,似有不合。可否改为:“党抓紧了这个局势较少变化的时期进行了全党范 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在战争和革命猛烈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时期曾经是难于 大规模进行的。”(这样好。)

  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各说都是十三人,惟李达说是十二人,理由是包惠僧非代表。

  两说不知孰是?(是十二人。)

  以上各点请指示。

  敬礼!

  胡乔木

  二十一日 毛泽东的批复,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定稿。这篇中国共产党的简明党史,就在 1951 年 6 月 22 日的《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了。

  〔作者程中原,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9〕

  

篇二: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

  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

  求是杂志

  胡锦涛总书记 7 月 23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从 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科学分析了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 大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总要 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明确前进 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党和国家走过的很不平坦的道 路,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 10 年,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的 10 年;是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 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 10 年;是波澜壮 阔、气吞山河、极不平凡,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进步的 10 年。

  总起来说,我们党坚持基本路线,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两个基本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 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 宽广;坚持并不断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巩固和发展了全党和全国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

   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具体讲, 主要有以下一些标志性成就和进步。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是经济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党中央、 国务院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牢牢把握和用好重要战 略机遇期, 针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变化新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突出表现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经济发展活力全面迸发。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 改革,进一步破除不利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 碍,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营造依法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国有经济通过改革重组和布局调整, 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鼓励、支持和引 导下健康发展,补充作用充分发挥,经济贡献不断扩大,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 分涌流。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历史性转变。进一步消除 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 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制造业改造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 增长点;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 4 年超过东部地 区,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 进,城乡结构和城乡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 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推 动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科学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国民经济抗风险 能力显著增强, 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 基本建立,宏观调控工具和经验更加丰富,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

   增强, 统筹兼顾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优 势进一步彰显,有效避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国民经济连续 10 年保 持了 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 的中国奇迹。国内生产总值 2005 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 年超过德国,2010 年超过日本,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连续迈上大台阶,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不断缩小,新中国缔造者们确定的赶超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 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 富活力的时期 党和国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 坚持把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 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 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 力,巩固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突出表现在:社 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重要决策事 前进行政治协商成为制度,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 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写入党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确立代表制民 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建设路径,积极推行城乡社区直选,基层群众自 治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 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丰富。畅通和拓宽 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各级人大“开门立法”,政府部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公 共事务听证成为常态。

  进一步实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颁布政府信息公开 条例, 落实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务活动越来越置于法律和 公众的监督之下。

  社会主义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党政干部走进基层面对面听取群

   众意见, 充分运用网络问政于民, 公民通过媒体和网络发表言论、 表达利益诉求, 促进了一些法规的废止和出台。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 好保障。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写入宪法,物权法颁布实施。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进一步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法制根基, 成为党和国家在各种风浪 冲击面前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平稳前进的重要保障。

  三、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 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顺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 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正确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 规律,提出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突出表现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力量。深入实 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 程,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伟大 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激励我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荣 辱观日益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 全方位推进, 取得突破性、 历史性进展。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和地方有线电视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和新闻网站 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 推进,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更富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

   两翼齐飞,实现大跨越、大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共 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取得可喜突破,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文化与科技金融 旅游相互融合日益加深, 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 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品种 和总印数、电视剧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位居世界前茅,进入了新闻出版 影视大国行列。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扭转了版权贸易长期逆差的局面。初 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 开放格局。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 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 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战略任务, 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 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突出表现在: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极大努力,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 连续 5 年超千万。2005 年以来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增长近 10 倍,城乡全面实现了 9 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 架基本形成, 正在走出一条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路子。最低 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已覆盖城乡。中央加强政策调控稳定住房价格,建立住 房保障制度, 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连续 8 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6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 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 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 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02 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 1.8 倍, 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进 一步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5000 美元。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和谐发展取 得明显进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各 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 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中国农民结束了 2600 年种田交税的历史。

  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普遍较大幅度调高,使改革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政部门开展大接访、大走访,认真解决群 众切身利益问题。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处置能力逐步提高。

  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

  五、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 考验,是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的时期 我们党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进一步证明中国共 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大爱 无疆的伟大民族,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突出表现在:我 们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西方经济深陷困境、全球经济普遍疲 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稳增长的一 揽子政策措施,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并向内生自主增长方向转变,成为世界 经济恢复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 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我们 夺取了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疫情、特大地震、 特大山洪泥石流、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全国 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涌现出无数感天动 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得到充分彰

   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扬,创造了防灾救灾、灾后重建 的人间奇迹。

  我们排除了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依法处置西藏拉萨和新疆乌 鲁木齐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

  制定一系列推动西藏、 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举 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现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喜人景象。我们实现了中 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规模空前的上海世博会,“神舟” 飞天、“嫦娥”揽月、“天宫”对接、“蛟龙”探海、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 现重大突破,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一次又一次 让世界惊叹、让中国骄傲,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 来,民族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景。隆重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隆重庆祝新 中国成立 60 周年,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进一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 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六、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 史性变化,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 我们党科学研判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准确把握中国与 世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一显著特征,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 潮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新兴大国地位和 国际影响力得到世界公认。

  突出表现在: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幅 上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 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新兴市场,2003 年至 2011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20%。加强对华关系日益成为各 国政策主流, 中国与各大国开启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同周边国家利

   益交融进一步深化。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 坚持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权威, 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参与多边机制建设和改 革进程, 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努力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 化, 中国在世界重大经济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引起各国关注, 在反恐、 气候变化、 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成为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要一方, 在国际和 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瞩目。坚 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 全和发展利益,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 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权益。倡 导建立上合组织, 在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上树立了典范。中国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 统模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七、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 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的时期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党紧密结合治国理政实践,以 改革创新精神,按照党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 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理论优势、 政治优势、 组织优势、 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突出表现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 展观,概括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它们郑重写入党章。坚 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动,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保 证了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 的最高标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好地体现了党的根

   本宗旨和群众路线。自觉经受“四个考验”、防范“四个危险”,深入开展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涌现出数十万 先进党组织和数百万优秀党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 力明显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明显提高。推进了党 的建设改革创新。

  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中央政治局带头向中央委员会定期报告 工作并接受监督, 推行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完善党和 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继续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改 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和扩大差额比例。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 度,进一步发挥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作用。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创新干部管 理体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行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健全来自一线干部培养 选拔链, 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班子 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建立健全惩防 体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制定修订党内重要法规制度,初步形成巡 视监督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 专项治理, 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不断增强,进一步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回顾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展望充满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前进道路,我们更 加坚信:

  在党的领导下,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实现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作者:秋 石)

  

篇三: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

  十年建设的成就

  1956 年至 1966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 10 年。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 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66 年同 1956 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一倍左右,国家财政收入总额增加了 94.4%,国民收入总 额增加了近 80%。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新键和扩建了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中 包括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 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大庆、胜利、大港等大油田的开发建设,使我国从 1965 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 自给。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最,都有巨大的增长。电子工业、 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10 年新修铁路近 8000 公里。全国除西 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为备战而大规模进行的三线(战略后方)建设,对改善我国工业交通运 输业的合理布局和调动地方建设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10 年中,农业总产值增长 24%,粮食产量增长 11%,棉花产量增长 61.7%。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 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 6 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 长 70 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 20 多倍。

  其次,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成绩显著。

  10 年中,我国的科学技术成绩卓著。1956 年制定的 12 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的许多具体要求均已达到、 1963 年提前制定了新的 10 年(1963-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0 年中,国防尖端技术成果尤为突出。

  1958 年 10 月 16 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 年至 1961 年 的 3 年间,国防尖端技术的队伍建设和研究,实现了从空白到长足的进步。在导弹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 近程地对地导弹;中远程导弹的设计和关键部件的研试也已开始;导弹研究院已经拥有数千人的大学毕业 以上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在原子弹方面,大学毕业以上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也有了数千人。铀原料储量的探 查,从选矿到原子武器装配的工厂、设备业已基本具备。

  1961 年,聂荣臻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员研究,共同认为,坚持攻关,争取 1963 年拿出原子弹初步设计方案, 争取 3、5 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得到突破。为把“两弹”(原子弹和氢弹)搞上去,聂荣臻主持制定《科研 14 条》,抓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还抓知识分子物质生活待遇的改善。1962 年 11 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 周恩来为首的中央 15 人专门委员会,负责加强“两弹”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和更好地组织全国大协作。1964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到 1966 年,共爆炸了 5 颗原子弹。1967 年 6 月 14 日,爆炸氢弹成功。只用了 3 年时间,踏出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路。我国自力更生取得这一辉煌成就,有 力地打破了美苏等强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1965 年我 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10 年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57 年到 1966 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近 140 万人,中专学校毕业生共 210 万 人,分别为 1950 年到 1956 年的 4.9 倍和 2.4 倍。经过调整,高等教育质量比较高,出的人才和成果比较 多。另外,还有近万名留学生学成回国。一些老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和才干,也是在此期间显著 增长起来的。这个时期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各行各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再次,党和国家在实践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 1957 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 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 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

  刘少奇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 点,即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劳动制度并存,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 并存;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 有关健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 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 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

  邓子恢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意义。

  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工作原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分别规定了 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这个时期的一些观点和政策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且在“文化大革 命”中又被否定,但是他们为后来继续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最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顶住压力,战胜困难,所表现的无比的英雄气 概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十年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苏 联撕毁合同撤销援助等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取得的。我国还在这个期间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主要是抗 美援朝中的军火债款)。面对困难,同心同德,奋发图强,表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顽强的斗 争精神。这个期间各条战线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优秀集体。焦裕禄(1922—1964 年),在担任中共河南 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期间,身患肝癌,忍着剧痛,带领干部群众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被人民誉为“党的好干部”大庆工人、共产党员王进喜(1923—1970 年)在开发大庆油田的会战中, 率领钻井队迎着困难上,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被工人们称为“铁人”;解放军战士、共产党 员雷锋(1940—1962 年)干一行,爱一行,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克己奉公,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展现了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光辉;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共产党员在带领群众战胜灾害和进行 生产建设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党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焕发起巨大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总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10 年,成就巨大,后来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 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 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 10 年工作的主导方面。

  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个时期“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 文化方而还有发展,主要是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一些错误的、 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左”的偏差。所以,在 10 年探索中, 存在两个发展趋向,一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即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 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积累的经验;一是错误的趋向,即在探索过程中形成

   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两种趋向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有时这种趋向 比较占上风,或者不同趋向在不同领域同时并存。10 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到后来终于暂时压倒 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总之,10 年建设中,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获得和发生 的,正确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对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大有益处 的。

  

篇四: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

  一、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1)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 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 年 4 月 15 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 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 年 3 月 9 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 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 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 1973 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 90 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 1980 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 IX 的转基因羊研究 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 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 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 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 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 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 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 (8) 早在 1956 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 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 200—2 50 公斤提高到 300—350 公斤。

  (9) 90 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 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 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 11250 公斤。

  (10) 1995 年 11 月,中国农科院植 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 年 7 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 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 年 10 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 抗虫棉。

  (13) 1998 年 9 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 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 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工业技术 (14) 1956 年 7 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 年 7 月,昆明 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 年 10 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 台 1150 毫米初轧机。

  (17) 1958 年 6 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 年 4 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 年 12 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 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 年 10 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 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21) 自 1965 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 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 2.5 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 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 生产的水平为 1—1.5 微米,研究水平为 0.8 微米,并在 0.5—0.6 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 机器人 (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 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 1000 米和 6000 米无缆机器人…… ——激光技术 (23) 经过 10 余 年的研究,我国在 X 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 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24) 80 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 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5) 继美国、 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 300 毫米、重量达 81 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四、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8)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 科技史册。

  (29) 1960 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30) 60 年代初我国 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 年 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 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 年 9 月 20 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 3 颗不同用 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 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 4 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 为有 9 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 础。

  ——人造地球卫星 (33)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 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 年 3 月 3 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 年 11 月 16 日,中 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五、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 年 10 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 年 8 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 年 6 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 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 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 年动工,1991 年 12 月建成并首次并网 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 4 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 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 5 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 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 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 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 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 2020 年左右投入 商业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 1958 年起,现已列入“863 计划”。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 体发电自 60 年代开始研究,80 年代已经建立了 3 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 计 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 2 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 始于 1958 年,目前全国约有 38 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自 1976 年开始地面用太阳 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 12 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 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 年山东荣成市引进 3 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 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 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 果。(42) 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 2.7 万千瓦。(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 40—640 千瓦。

  六、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44) 从 60 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 断。60—70 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 70 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 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 46 部共 56 册著作。

  自 1973 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 8 次 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5) 1970 年,“向阳红 5 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 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 年 5 月,“向阳红 5 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 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 年代中期,我国 开始极地考察。1984 年 12 月 30 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 年 2 月 20 日落成。1989 年 9 月 26 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 年 6 月,我国首次赴 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 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 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 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9) 1997 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 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 50 00 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 夏商周断代工程 (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 项目。工程设置 9 个课题、40 个专题、170 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

   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 21 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上述各方面的科 技成果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50 年只是短短一瞬,而中国科技 50 年却在寻求国富 民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科技走过了 50 年,它还将创造更加辉煌的 50 年。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 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 1970 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的返回地面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1976 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 10 年动乱。

  1977 年恢复高考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 放的序幕。

  1978 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 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2 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3 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 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1985 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 年实施“863”计划 1988 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 1989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4 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 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1997 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1 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 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 2005 年 10 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 年第 28 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解决了 13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 中国 GDP:13 年跨越 10 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篇五: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期。

  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九十 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 利;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 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 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 极大增强的时期。

  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气势磅礴、雄辉而又绚丽多 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主要历史成就有: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 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性地实现 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 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 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 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总结了国内 国际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确立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 中,党砥柱中流、岿然不动,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是有五千多年 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是在党执政以后 才成为事实,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 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仅仅用 了半个多世纪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 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五十六倍。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 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多 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扬全

   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全国人民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风貌。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

  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封建式的割据局面在中国 大地上也一去不复返了。56 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 会主义民主关系。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 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 线。香港、澳门胜利回归祖国,实现了全民族的夙愿。海峡两岸同胞的交流不断加强,最终解 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必将实现。

  ——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武装人民,并坚持用党的理论和纲领 教育广大指战员,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打败了拥有优势装备、异常凶残的国内外敌人。人民 解放军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和人 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军队革 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 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彻 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积极 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原则,支持公 道,伸张正义,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篇六:中国近十年之间党的建设成就

  光辉的历程 伟大的成就

  共产党重大成就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韩雪成 李晓彤 秦文博 莫日根 姚松

   内容简介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开国大典 4香港澳门回归 3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成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 物,是适应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 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 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 “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 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 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 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 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 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 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 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 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 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于是,最后一天的会 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经 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 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 开,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 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 致呢?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党 的诞生纪念日呢?

   • 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 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 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 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 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 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 人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 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 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 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 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 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 1年7月23日。

   • 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最早见于中央文 件是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 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 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 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 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 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 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 第一个文件。

   建党的意义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一个 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 的先锋队和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有 了发动者和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

  •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是一个有50多名成员的小党, 但它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利益,因而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满 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以坚定的信念为中国人 民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开国大典

  •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 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 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 就职。

  •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 政府施政纲领。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 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 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 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 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迅速 组成政府机关,推行各项工作。

   •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庆祝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主席、 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

  •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 日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 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 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 军,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 “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 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 反抗和捣乱行为。” 晚上,北京市民举行提红灯游行,直到9时许结束。

  •

  •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 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 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新时期。

  •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 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 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香港回归

  •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向全世界 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与此 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庄严的仪式 上宣誓就职。

  • 凌晨1时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 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七楼隆重 举行。

  江泽民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现在成立。这时,整个大厅响起长时间的雷鸣般掌声。1时 35分,全部由港人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始宣誓就职。

  •

  •

   •

  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健步走到主席台前第一个宣誓就职,国务院总理 李鹏监誓,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董建华举起右手庄 严宣誓:本人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定当拥护中华人民 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尽忠职守, 遵守法律,廉洁奉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服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

  1时38分,在李鹏总理监督下,由董建华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香港特 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23名主要官员,走到主席台宣誓就职。政务司司长陈方安 生领誓。

  接着,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14名成员,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59名议员, 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常设法官、高等法院法官36人,分批走上主席台宣誓就职, 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临立会主席范徐丽泰、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分别领 誓。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监誓下,他们依次作出庄严承诺。

  •

  •

   •

  随后,李鹏总理发表了讲话。他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成立 表示热烈祝贺。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接着讲话。董建华表示,他受国家和 人民重托,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感到无尚光荣, 更感到责任重大。

  他表示将以忠诚的心志,坚决执行法律赋予香港高度自治的神圣责任,带领 650万富于创业精神的香港市民,坚定地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道路向前 进。

  •

  •

   澳门回归

  •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举世瞩目的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 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澳门,这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阔 别已久的祖国母亲的怀抱。

  • 12月19日23时42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开始。在礼号手的号乐声 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钱 其琛、外交部长唐家璇、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步入会场, 登上主席台主礼台。葡萄牙总统桑帕约、总理古特雷斯、国务部长兼外 交部长伽马、共和国议会副议长科伊索罗、澳门总督韦奇立同时登上主 席台主礼台。随后,中葡双方仪仗队举行敬礼仪式,双方乐队奏致敬曲。

  接着,桑帕约总统首先发表讲话。

  23时55分,降旗、升旗仪式开始, 中葡双方护旗手入场。23时58分,在葡萄牙国歌声中,葡萄牙国旗和澳 门市政厅旗开始缓缓降下。

  零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雄壮激 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 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46秒后,两面旗帜同时升到旗杆顶端,猎猎 飘扬。至此,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 零时4分,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他代表中国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向回 到祖国怀抱的澳门同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所有为解决澳 门问题作出贡献的人士,向世界上一切关心和支持澳门回归的人们,表 示衷心的感谢。

  江泽民说,中国政府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 伟大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这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 一的大业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已经 并将继续为我们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中国政府和人 民有信心有能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

  江泽民说, 澳门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 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将依法保护所有国家和地区在澳门的经济利益。

  他表示坚信,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 府和澳门同胞一定能够把澳门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

  最后,江泽民 主席以坚定的语气说:“回到祖国怀抱的澳门,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 来!” 随后,江泽民主席与桑帕约总统等中葡两国的主要代表走到主席 台前,握手合影。

  • 零时10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出席交接仪式的约2500人。

  其中有5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40多个国家驻澳门总领事、 名誉领事和国际组织驻澳门的代表,以及一些国际友好人士。澳门各界 人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代表,台湾同胞,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的华侨、 华人代表也出席了交接仪式。来自世界各地近300家新闻媒体的3500多 名记者对澳门政权交接仪式进行了采访报道。

   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 1. 香港回归是世界触目的盛事,可以使中国国土恢复 完整。因为香港是自由、开放、民主的地方,希望由 此能令中国逐渐开放及更民主、自由。

  • ‧ ‧ “董建华”先生 • 2. 经过将近一百年的殖民地时代后,香港终於一九九 七年七月一日回归中国,重新回到袓国的怀抱。而 凭藉著香港人坚毅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干劲和灵活 的头脑,使香港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城市、国际知名 的金融中心。香港回归后,将致力落实基本法中港人 治港的承诺,继续建设香港的未来。

  • ‧ ‧ “冰心”女士

   • 从1849年中国丧失在澳门的实际主权,到1999年中国对澳 门恢复行使主权, • 历史走过了整整150年。澳门的回归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

  • 首先,澳门回归祖国在亚洲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 1553 1553年葡萄牙入居澳门,到葡人获得统治权,再到现在已 近500年。如今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 一页,不仅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的结束,而且最终 结束了白人在亚洲统治的历史。为了使澳门早日回到祖国怀 抱,中国历届政府曾作出过各种努力。但只有在今天,中国 一发出收回的声音,葡萄牙政府即顺应了潮流,这足以说明 现在中国的强大。而且中国在解决澳门这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上,又表现出了体谅和现实态度,将在本世纪内收回澳门的 具体时间,放到了本世纪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充分反映 出一种宽宏的气度。

   • 其次,澳门回归祖国奠定了中葡两国关系发展的新基础。中 葡联合声明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具有重 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葡萄牙同亚洲国家,特别是同 中国的关系开辟了前景。中葡联合声明既重视中国对澳门的 主权,也尊重葡方的利益,是相互理解和友谊的典范,是一 个值得庆贺的历史性文献。中葡两国的友好合作是澳门顺利 回归的保证,而将来澳门回归后,两国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澳门也将成为中葡两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纽带。

  另外,澳门回归祖国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同中国国家统一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客观地分析了台湾、 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充分显示了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 度”实现中国统一大业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 “一国两制”方针将能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实现祖国 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

   以德治国

  •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 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 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 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 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 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 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 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 神生活思考的结晶。

  

   推荐访问: 党的建设 中国 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