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保密教育情况4篇

保密教育情况4篇

时间:2022-11-13 11:40:16 浏览量:

篇一:保密教育情况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田慧芳 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 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 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 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 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 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 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 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1、画出课文中的生 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 前解决。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 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 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 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 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 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 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 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 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 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 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 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 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 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对于我们有 59 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 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 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 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 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 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 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 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 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 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 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 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 30 张就 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 40 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 小院士,积累到 50 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 70 张 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 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 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 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 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 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 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 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 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 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 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 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 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 习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 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 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 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 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 阅有关节日的资料;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 记;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4、 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 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近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 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 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

  

篇二:保密教育情况

  MZ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行 业 标 准

  MZ/T 058—2014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Service guideline of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2014-12-24 发布

  2014-12-24 实施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目

  前 1 2 3

  次

  7 8 9 10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言....................................................................................................................................................................... I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 1 3.1 儿童需要............................................................................................................................................... 1 3.2 儿童社会工作....................................................................................................................................... 1 3.3 儿童服务机构....................................................................................................................................... 1 服务原则........................................................................................................................................................... 1 4.1 优先原则............................................................................................................................................... 1 4.2 利益最大原则....................................................................................................................................... 1 4.3 伤害最小原则....................................................................................................................................... 2 4.4 平等参与原则....................................................................................................................................... 2 4.5 生态系统原则....................................................................................................................................... 2 服务的主要类型............................................................................................................................................... 2 5.1 支持性服务........................................................................................................................................... 2 5.2 保护性服务........................................................................................................................................... 2 5.3 补充性服务........................................................................................................................................... 2 5.4 替代性服务........................................................................................................................................... 2 服务流程........................................................................................................................................................... 2 6.1 接案....................................................................................................................................................... 3 6.2 预估....................................................................................................................................................... 3 6.3 计划....................................................................................................................................................... 3 6.4 介入....................................................................................................................................................... 3 6.5 评估....................................................................................................................................................... 4 6.6 结案....................................................................................................................................................... 4 服务方法........................................................................................................................................................... 4 7.1 直接服务方法....................................................................................................................................... 4 7.2 间接服务方法....................................................................................................................................... 5 督导................................................................................................................................................................... 5 8.1 督导对象............................................................................................................................................... 5 8.2 督导内容............................................................................................................................................... 5 服务管理........................................................................................................................................................... 5 9.1 服务质量管理....................................................................................................................................... 5 9.2 社会工作行政....................................................................................................................................... 6 人员要求........................................................................................................................................................... 6 10.1 资格要求............................................................................................................................................. 6 10.2 伦理要求............................................................................................................................................. 6 10.3 继续教育要求..................................................................................................................................... 7 录 A 接案登记表............................................................................................................................................. 8 录 B 儿童预估表............................................................................................................................................. 9 录 C 高风险家庭评估表............................................................................................................................... 11 录 D 儿童服务计划表................................................................................................................................... 13 录 E 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 14 录 F 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15 录 G 儿童服务评估表................................................................................................................................... 17 录 H 儿童服务结案表................................................................................................................................... 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4)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开大学、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都市未成年人救助 保护中心、重庆市民政局、广东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晓燕、王婴、邹学银、邓明国、鄢勇兵、周琼、袁慧敏、张剑、李进民。

  I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原则、服务的范围和类别、服务流程、服务技巧、督导、服务管理 和人员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224-2011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服务 MZ 010-2013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3 3.1 儿童需要 children’s needs 术语和定义

  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所需的条件、机会和资源的总和。

  3.2 儿童社会工作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 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服务。

  3.3 儿童服务机构 children’s service agency

  从事儿童照顾、保护、发展(主要指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等服务的组织。

  4 4.1 服务原则 优先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政策规划、服务计划制定、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等方面,应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 要。

  4.2 利益最大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以儿童为中心, 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提供专业服务, 最大限度保障儿童权 益。

  4.3 伤害最小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如果无法避免造成伤害, 尽量选择对儿童造成最小伤害的方案, 或者是最容易 从伤害恢复的方案。

  4.4 平等参与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创造公平的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 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受到任何歧视,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同自身利益相关的服务活动, 尊重其在权利和能力范围之内的自 我决定和行动。

  4.5 生态系统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重视家庭的作用,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从儿童自身及其与家庭、朋辈群体、社区、 学校、服务机构等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儿童问题,识别所需资源,提供专业服务,促进儿童发展。

  5 5.1 服务的主要类型 支持性服务

  重视环境自身的力量,通过环境培育的方法,提高儿童所处环境的功能,强化照料者的能力,促进 儿童健康成长。例如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抚育帮助,增进父母的亲职功能服务。

  5.2 保护性服务

  通过外部监督、干预性服务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和剥削。如儿童保护热线、儿童防性侵 服务,为受伤害的儿童提供的庇护和心理干预,为离婚家庭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等。

  5.3 补充性服务

  通过专业介入, 适当增强儿童所处环境中的某些薄弱或缺失环节, 弥补家庭对儿童照顾功能的不足。

  例如帮助儿童家庭申请相关的社会救助,包括现金救助、日用品的补助和托育服务等。

  5.4 替代性服务

  当家庭照顾功能缺失时,针对儿童的实际需要,将儿童安排到适当的居住场所,提供一部分或全部 替代家庭照顾功能的服务。例如家庭寄养、收养、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儿童的安置服 务等。

  6 6.1 服务流程 接案

  6.1.1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过程中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

  ——介绍服务宗旨、服务政策、服务项目等;

   ——初步收集与儿童有关的信息;

  ——初步探索儿童的问题和需要;

  ——与儿童、儿童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建立专业关系;

  ——填写《接案登记表》 (参见附录 A) 。

  6.1.2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过程中应注意:

  ——与儿童沟通时应注重以儿童的视角看问题;

  ——与儿童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进行沟通,协同解决儿童的问题;

  ——从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和社区等多方面入手收集资料。

  6.2 预估

  6.2.1 社会工作者在预估过程中应完成下列工作:

  ——发现和识别儿童问题的成因;

  ——识别儿童及其所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决定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填写《儿童预估表》 (参见附录 B) ;

  ——存在家庭高风险因素的应填写《高风险家庭评估表》 (参见附录 C) 。

  6.2.2 社会工作者在预估过程中应注意:

  ——坚持动态和持续性的原则,对儿童的问题逐渐深入认识;

  ——对儿童面临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找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注儿童、家长及其它相关人员的参与,为他们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 态度。

  6.3 计划

  6.3.1 儿童服务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儿童的问题与需要,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资源、优势;

  ——服务计划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介入措施、行动步骤及进度安排;

  ——社会工作者、儿童和家庭或其它照顾者各自的任务;

  ——评估参与者和评估方式方法;

  ——填写《儿童服务计划表》 (参见附录 D) 。

  6.3.2 社会工作者在制定服务计划时应注意:

  ——在制定服务计划时应有儿童的参与,尊重儿童的意愿;

  ——服务计划应尽量详细和具体;

  ——服务计划应与儿童服务的宗旨、目标相符合;

  ——服务计划应易于总结和评估。

  6.4 6.4.1 介入 介入任务

  6.4.1.1 直接介入的主要任务有:

  ——促使儿童、家长及相关人员学会运用现有的资源;

  ——对儿童与环境产生的冲突进行调解;

  ——运用各种能够影响儿童改变的力量帮助儿童实现积极的改变;

   ——填写《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 (参见附录 E) 。

  6.4.1.2 间接介入的主要任务有:

  ——注意发掘和运用儿童所在社区的资源;

  ——协调和链接各种儿童服务的资源与系统;

  ——改变儿童所处的环境;

  ——促进儿童政策的改变;

  ——填写《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 (参见附录 F) 。

  6.4.2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注意:

  ——坚持以儿童为本的原则;

  ——考虑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

  ——与儿童共同参与介入行动;

  ——介入行动与服务目标一致。

  6.5 评估

  6.5.1 社会工作者在评估过程中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

  ——根据服务内容选择适宜的评估方法(常用评估方法包括:基线测量法、任务完成情况测量法、 目标实现程度测量法和介入影响测量法) ;

  ——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

  ——撰写评估结果;

  ——填写《儿童服务评估表》 (参见附录 G) 。

  6.5.2 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时应注意:

  ——儿童有哪些变化;

  ——服务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与技巧是否恰当和有效;

  ——明确要做哪些跟进工作。

  6.6 结案

  6.6.1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阶段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

  ——巩固儿童及其所处环境已有的改变;

  ——增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解除工作关系,妥善处理分离情绪;

  ——填写《儿童服务结案表》 (参见附录 H) 。

  6.6.2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时应注意:

  ——与儿童回顾服务的过程,以确定结案时机是否成熟;

  ——提前告知儿童结案的时间,让儿童有心理准备,帮助儿童处理好离别情绪;

  ——提醒儿童学会自立,告诉儿童在需要时将继续提供帮助;

  ——让儿童理解自己的收获,正向表达感受。

  7 7.1 服务方法 直接服务方法

  7.1.1 社会工作者以面对面的方式给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案服务和咨询。

  7.1.2 社会工作者以小组工作的方式给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包括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自助 小组和任务小组等。

   7.1.3 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评估儿童的需求、关注儿童与环境间的互动、安排协调儿童所需要的资源 和服务。

  7.2 间接服务方法

  7.2.1 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现有的家庭、社区、学校和其它部门的资源,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7.2.2 社会工作者通过动员、拓展的方式,为儿童争取新的正式及非正式资源。

  7.2.3 社会工作者收集和系统分析与儿童和其环境相关的信息,了解立法和制度的决策过程,反映儿 童的诉求,进行政策倡导。

  8 8.1 督导 督导对象 督导对象包括:

  ——新进入社会服务机构的儿童社会工作者;

  ——服务年限较短、经验不足的儿童社会工作者;

  ——在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实习的学生;

  ——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的志愿者。

  8.2 督导内容 社会工作督导包括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的行政、教育和支持性督导,应开展下列主要工作:

  ——参与服务质量评估,对有关项目进行审核,调整服务方案,优化服务结构,增强服务效果;

  ——协调社会工作者与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及时对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机构专业服务决策与经验推广提出建议;

  ——协助机构设计、规划、监督所负责服务领域的工作程序,根据实际需要与合作机构和相关部门 进行沟通协调,调整服务方案,优化服务结构;

  ——对工作程序、服务质量以及职业操守进行监督、总结,提出建议并及时反馈;

  ——监督服务提供者的工作表现及服务效率,提供业务指导;

  ——监督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给予情绪支持;

  ——评价专业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9 9.1 服务管理 服务质量管理

  9.1.1 社会工作者应以儿童为中心,与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共同制定服务目标与计划

  ——应了解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的需要,并向服务对象进行工作说明;

  ——应与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统一服务期望,共同制定服务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应建立符合目标实现要求的服务过程记录;

  ——应根据阶段性评估结果和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的需要,及时进行服务计划调整。

  9.1.2 应制定由社会工作者参与的服务质量规范,并确保其公开透明、具体可行:

  ——应确定服务质量目标。在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用品、服务人员、服务等级、服务内容、 服务程序和服务方法等方面制定具体质量目标;

  ——应将标准化服务质量控制与个性化服务质量目标相结合, 对有特定要求的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 要照料人、服务项目或过程,需编制特定服务质量计划或特定管理程序。

   9.1.3 应建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服务数量、服务成效进行评估:

  ——儿童及其监护人或主要照料人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对工作记录情况予以考核;

  ——主管部门或第三方开展定性或定量评估(包括数据对比、资料归纳、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 ;

  ——对工作成效进行定期自评与阶段性考核;

  ——定期进行专业督导。

  9.1.4 应对服务质量评估信息进行反馈,以持续改进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应提出保持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

  ——应对收到的反馈予以回应;

  ——应根据服务质量评估信息修正工作措施,完善服务制度,改进服务质量。

  9.2 9.2.1 9.2.1.1 9.2.1.2 9.2.2 社会工作行政 制度建设 儿童服务机构应制定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规章制度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儿童服务机构研究与制定儿童服务规划、计划和方案时应有社会工作者参加。

  岗位设置

  儿童服务机构应设置儿童社会工作专职或兼职岗位,岗位设置应符合 GB/T 28224-2011 和 MZ 010-2013 的具体规定。

  9.2.3 档案管理

  应加强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档案的管理,主要工作包括:

  ——建立基本服务档案,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服务提供者、服务场所、服务过程的记录及服务成 效等;

  ——建立服务质量监控记录档案,包括考核情况、服务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服务计划调整情况等;

  ——根据儿童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档案,做好儿童信息的保密工作。

  10 人员要求 资格要求 儿童社会工作者

  10.1 10.1.1

  儿童社会工作者应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 登记或具备社 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10.1.2 儿童社会工作督导者

  儿童社会工作督导者应是在儿童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满五年以上 (含五年) 并取得社会工作 师资格、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有认同度、拥有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儿童工作实务经验 和督导技巧的社会工作者。

  10.2 伦理要求

   10.2.1 10.2.2 10.2.3 10.3

  应自觉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意识,遵守《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 ,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应尊重儿童,保护儿童隐私。

  继续教育要求

  应按照《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 ,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接案登记表 表A.1 给出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接案登记表的样式。

  表 A.1 接案登记表 编号:

  姓 名 性 别 日期: 年 龄 年 月 日

  1.个案来源 ☐服务对象主动求助 ☐社工发现服务对象 ☐转介 转介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庭成员 姓 名 关 系 年 龄 职 业 是否同住 联系方式

  3.儿童面临的问题和需要

  (1) (2) (3)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儿童预估表 表B.1 给出了社会工作服务儿童预估表的样式。

  表 B.1 儿童预估表 编号:

  姓 名 性 别 日期: 年 龄 年 月 日

  1.背景资料 (1) 接案原因及当 (2) 时出现的问题 (3) □一般家庭 家庭背景 具体说明:

  □高风险家庭

  学业表现:□好 □一般 □差 学校表现(包括 学前机构) 师生关系:□好 □一般 □差 具体说明:

  同学关系:□好 □一般 □差 适应能力:□好 □一般 □差

  关系好坏:□好 □一般 □差 朋辈交往时间:

  朋辈关系 具体说明:

  朋辈交往范围:

  重要成长经历

  其

  他

   2.接案评估过程 行为观察与面谈:

  初步评估:

  问题诊断/介入焦点:

  □属服务范围,开启个案:

  确定服务方式:

  □个别访谈 □儿童游戏治疗 □家庭/婚姻治疗 □亲职教育/咨询 评估结果及 □团体治疗 □其它介入模式:

  服务方式 备注说明:

  □非服务范围,建议转介:

  建议转介资源:□其它专业机构资源 □学校资源 □社区资源 □其它:

  原因说明与建议:

  社会工作者(签字):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高风险家庭评估表 表C.1 给出了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高风险家庭评估表的样式。

  表 C.1 高风险家庭评估表 编号:

  监护人或主要照顾者姓名:

  日期: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一、被评估 者的基本 资料

  家庭住址:

  儿童姓名 年龄 就读幼儿园/学校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二、家庭评 □无 估内容 □有 □无 □有

  1.家庭成员关系不好或家庭冲突:如父母时常剧烈争吵、家庭成员 中有酗酒、吸毒、精神疾病、犯罪前科等。

  2.因贫困、单亲(父母离异、丧亲)、隔代教养、父母未婚或未成 年生子等其它不利因素,使孩子得不到适当照顾。

  3.失业者:家庭主要收入者失业、退休、破产、负债等,使儿童未 获适当照顾。

  4.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出走、重病、入狱服刑等,使儿童未得到 适当照顾。

  5.家庭中父母因工作过于忙碌,孩子经常被疏于照顾(如经常不吃 早点上学、着装不整、生病不及时去医院等)。

  6.家中成员曾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者,使儿童未获适当照顾。

  □无 7. 其它,说明:

  □有 □无

  11

   □有 □无

  1.相关部门或单位已提供服务情况(如学校、公安部门等) 说明:

  2.已接受政府政策资源或服务情况(如低保、临时救助、大病救助、 □有 孤儿救助、日间照料、家庭寄养等) □无 三、已获得 的救助资 源 □有 顾机构、志愿服务等) □无 说明:

  □有 4.有亲属朋友支持,并获得协助,说明:

  □无 □有 5.其它,说明:

  □无 说明:

  3.已接受民间社会福利资源或服务情况(如当地社区附近的儿童照

  四、个案情 况简述

  1.本表由社会工作者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填写,根据本表评估内容,发现其中 五、说明 一项,社会工作者应加以关注并提供服务,防止儿童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

  2.其它部门接受转介时,应注意资料保密。

  评估人:

  联系电话:

  □是 □否

  是否需要跟进服务:

  社会工作者(签字):

  12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儿童服务计划表 表D.1 给出了儿童服务计划表的样式与内容。

  表 D.1 儿童服务计划表 编号:

  儿童姓名:

  具体策略和 问题描述 预期目标 方法 执行者 行时间 预计执 执行状况 备注 日期: 年 月 日

  社会工作者(签字):

  13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 表E.1 给出了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的样式。

  表 E.1 儿童服务面谈记录表 编号:

  日期/时间 地 点 儿童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目

  标

  主要内容

  评估及反思

  (需说明本次面谈需跟进的事项及下次面谈时间、议题)

  跟进计划/ 下次面谈安排

  督导者意见

  社会工作者(签字):

  14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

  表F.1给出了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的样式。

  表 F.1 儿童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资源列表 编号:

  资 源 类 型 具 体 人 员 儿童姓名:

  联 系 方 式 日期:

  年 月 日

  地 址

  可以提供 的帮助

  儿童服务机构 (儿童 福利院、 婚姻收养登 记处、儿童 收养中 心、 儿童收养评估机 构、 未成年人救助保 护中心、 残疾儿童康 复中心等) 机构资源 儿童医院、 妇幼保健 院 民办服务机构 (自闭 症儿童康复机构、 日 间照料机构等)

  各类基金会 社区居委会 社区资源 社区医院 社区志愿者

  15

   社区组织 社区单位 附近的派出所、 民警 学校校长 学校辅导员 学校资源 班主任 学校心理咨询老师 各类相关政策 (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 临时 救助制度、 教育救助 政策、儿童 福利政 策、 儿童权益保护政 策等) 政策资与 行政资源 关心下一代 工作委 员会 当地民政部门 当地妇联组织 当地教育专家 当地儿童养育专家 其它 社会工作者(签字):

  16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儿童服务评估表 表G.1给出了儿童服务评估表的样式。

  表 G.1 儿童服务评估表 编号:

  姓 名 性 别 日 期:

  年 年 龄 月 日

  个案描述 服务目标 提供的服务及 进展情况 儿童现状 结案情况 介入工作反思 跟踪服务计划 获得的帮助:

  □没有提供帮助 □行为矫正 □家庭关系调适 服务对象意见 □情绪辅导 □其它(请注明) 是否达到预期:

  □比预期好得多 □比预期差 □比预期好 □比预期差得多 □和预期一样 □提供有用资料 □学习辅导 □健康服务 □就业辅导 □生活适应 □人际关系支持 □经济援助 □转介服务 顺利结案  转介 其它(请注明) 服务起止日期

  督导意见

  社会工作者(签字):

  17

   附

  录

  H

  (资料性附录) 儿童服务结案表 表H.1给出了儿童服务结案表的样式。

  表 H.1 儿童服务结案表 编号:

  个案姓名 年 龄 性 日期:

  别 年 月 日

  转介者/转介(申请)日期 结束个案日期

  立案/重开个案日期 个案性质及简单描述:

  辅导目标:

  提供的服务及个案进展:

  服务对象现状:

  18

   结案原因:

  目标达到 社工认为不适宜继续提供服务 (请注明) 不能提供所需服务

  服务对象不愿意继续接受服务 (请注明)

  情况有变化 (如服务对象转学、迁居等) (请注明)

  其它 (请注明)

  服务对象知道个案已结束并知道在有需要时如何得到服务。□是

  □否

  社会工作者(签字):

  19

  

篇三:保密教育情况

  甘肃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机关服务管理中心公务用车监督检查办法

  第一条 根据甘肃省交通厅《关于印发<省交通运输厅 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监督检查办法〉的通知》(甘交办〔2018〕 3 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局公务用车监督检查工 作,确保公务用车规范使用,根据《省交通运输厅事业单位 公务用车监督检查办法》、《甘肃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机关服务 管理中心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监督检查的对象和范围:局直属各单位及 9 个 高速公路管理处。

  局机关服务管理中心负责本单位及救援指挥中心、调 度指挥中心、网管中心、9 个高速公路管理处(兰州高速公 路管理处、定西高速公路管理处、临夏高速公路管理处、武 威高速公路管理处、酒泉高速公路管理处、天水高速公路管 理处、陇南高速公路管理处、敦煌高速公路管理处、平凉高 速公路管理处)公务用车的日常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严格落实公务用车的“十不得”:1、不得违规使用公务车 辆;2、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公务车辆;3、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 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车辆;4、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占用其他 单位和个人的车辆;5、不得接受企业和个人赠送的车辆;6、不得为

   领导干部配备专车;7、领导干部不得驾驶公务车辆;8、不得在节假 日期间非公务使用公务车辆;9、不得为公务车辆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 装饰;10、不得在车辆维修等费用中虚假名目或者夹带其他费用等;

  (二)执行公务车辆派遣、台账管理、使用公示、节假日封存等 内部管理的情况;

  (三)公务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及使用管理情况;

  (四)公务车辆监管平台使用管理情况;

  (五)驾驶员教育管理情况; (六)公车私用、私车公养等违规行为。

  “公车私用”包括使用公务用车接送家属,亲友上下班、子女上 (放)学,学习驾驶技术,参与探亲访友、婚丧嫁娶、旅游观光、购 物、就餐及其他个人活动;已退、调、离原工作岗位使用原单位公务 车辆等. “私车公养”包括使用公款、公车加油卡为私车加油或交纳高速 公路通行费等交通费用;用公款为私车进行维修、保养、装饰、购买 车辆保险及交纳其他费用等。

  第四条 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

  (一)明察暗访.工作日或明或暗进行随机抽查,坚持重大节假日 和重要会议活动期间必查,双休日和工作日“八小时”以外不定期暗 访。

  (二)随机抽查。依托公务车辆监管平台实施实时位置查询及 动、静态轨迹管理,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查阅报表统计与实

   地查看相结合、电话调查和走访职工群众相结合等方式,随机确定检 查对象,依纪依法进行检查。

  (三)信访受理。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邮箱, 及时受理、核实、查办群众反映的典型问题.

  第五条 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一)反馈整改。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当面指出、反 馈意见、下发整改通知书、跟踪督办等方式,督促被检查对象限期整 改,对整改效果不好的,责令重新整改,必须达到整改要求。并记录 备案,以杜绝类似问题发生。

  (二)责任追究.对违规使用公车问题,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 严肃处理.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干扰阻碍监督检查工作的,严肃 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对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造成 恶劣影响的,按有关规定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三)情况通报.每季度至少通报一次公务车辆使用管理情况, 警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同时,将监督检查的情况通过文件、网络等 形式向社会通报。

  (四)成果运用。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 政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 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负责建立局机关公务车辆 的基本信息台账,内容包括车牌号,车辆类型、品牌型号、 驾驶员姓名、联系电话、管理部门、日常停放地点等。

  救援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网管中心及 9 个高速公

   路管理处分别负责救援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网管中心、 9 个高速公路管理处公务车辆基本信息台账。

  第七条 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应与救援指挥中心、调度 指挥中心、网管中心及 9 个高速公路管理处应加强沟通协作,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强化对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常态化监管工作格局。

  第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篇四:保密教育情况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和 2018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宣讲人:×××

   2018 年,正值改革开放 40 年。

  改革开放以来第 20 个、新世纪以来第 15 个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

  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1 三农政策沿革

  2 2018 年乡村振兴总体认识

  乡村振兴 大有可为

  3 2018 年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1 三农政策沿革

  乡村振兴 大有可为

   — 乡村振兴是农村发展目标的全面升级 —

  自

  2004 年

  生活宽裕 到 生活富裕 管理民主 到 治理有效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锁定“三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 美丽农村 升产发展 到 产业兴旺 村容整洁 到 生态宜居

   — 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工作

  第十六届五中全会 提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十七大 提出要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十八大 明确提出 “美丽中国” 概念;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 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十九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

   — 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乡村发展工作 —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 若干意见》,聚焦 “农业科技创新” 。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 见》,聚焦 “现代农业”,核心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首次提 出发展家庭农场。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聚焦“农村改革”,提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要求,开展村庄 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聚焦 “农业现代化”,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 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 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乡村发展工作 —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 干意见》,聚焦“农业现代化”,提出推进“互联网+”现代 农业、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培育壮大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 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 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做出了全面布局,田园综合体等成为引 领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回顾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

   —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摘要 —

  聚焦农业共济测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 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 度等,全面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出建设三区三园一体,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 宅基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积极发展生 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等。

  通过三区三园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 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 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摘要 —

  粮食生产 功能区 现代农业 产业园

  重要农产品 保护区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 科技园

  特色农产品 优势区

  现代农业 创业园

  “三区”

  “一体”

  “三园”

   2 2018 年乡村振兴总体认识

  乡村振兴 大有可为

   —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要让农 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 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 的美丽家园。

   —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

  产业兴旺 坚实的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高质量的 农业供给体系,农 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

  治理有效 党委领导、政府负 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法制保障, 乡村社会充满活力、 和谐有序。

  生态宜居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人居环境改善,生 态环境好转,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

  生活富裕 农民就业质量较高, 增收渠道进一步拓 宽,城乡居民生活 差距持续缩小。

  乡风文明 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较高,农民精神风 貌较好,呈现文明 乡风、良好家风、 淳朴民风。

   —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理念 —

  乡村全面振兴 — 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 价值。

  — 统筹谋划农村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 建设。

  — 注重协同性、关联性, 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 —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 动、平等交换。

  —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并行。

  — 形成工农互促、城乡 互补、全面融合、共 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 乡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

  — 落实节约优先、保护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的方针。

  —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 振兴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 科学把握农村差异性 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 — 做好顶层设计,注重 规划先行、突出重点、 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3 2018 年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乡村振兴 大有可为

   —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产业路径 —

  生产业态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流通业态 农产品加工物流升级。

  农产品营销渠道拓展。

  农产品交易机制健全。

  农产品国际贸易推进。

  创新业态 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环保和农业信息化。

  引导扶持鼓励乡村创业。

  休闲业态 构建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体系。

  增加农业生态产品 和服务供给。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 建设。

   —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产业路径 —

  服务业态 科技服务: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农技服务: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推进有机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焚烧秸秆综合利 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

  专业服务: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

  金融服务:加大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探索开展捣鼓、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 入保险试点。

  康养服务: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开展规范家庭医生服务。

   推荐访问: 保密 情况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