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企业精准对接探究

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企业精准对接探究

时间:2022-03-19 09:04:06 浏览量:

[摘要]文章呈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需求,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企业难以精准对接的原因在于双方缺乏主动性,缺乏必要的对接政策,对对接切入点难以达成共识。最后提出校企科研精准对接的策略:调整双方的价值观念,加强政策保障和长效机制建设,明确合作的模式和内容,建立科研对接“绿色通道”。

[关键词]地方高校 地方企业 科研资源 精准对接

[作者简介]吴继军(1980- ),女,广西荔浦人,贺州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广西 贺州 54289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教师科研发展途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Y2015LX49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4-0044-03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承担着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方高校科研资源服务地方企业的状况不容乐观,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企业难以精准对接。本文从分析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需求入手,探究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的精准对接。

一、地方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需求

地方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如果能顺利转换成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力,不仅地方企业能够受益,快速发展,学校在学科发展、学术积累方面也能不断得到提升。

1.地方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地方高校科研人才优势相当明显,具体主要表现为“三多”:一是高学历人才多,各个地方高校每年都培养和引进大量的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人才梯队;二是高职称人才多,由于“合格评估”“转型发展”等发展战略需要,高职称人员的配备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比例;三是持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多、门类广,涵盖的科学领域广。这些人才是学校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力量。地方高校区域内虽然也会有科研机构及科研院所,但其专业门类相对单一,人员数量较少,地方高校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地方高校科研平台优势。长期以来,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注重科研平台建设,拥有了优势明显的三大科研平台体系:一是学校的学科体系,二是学校的教学与研究体系,三是行业区域体系。这些平台既可以由学校内部自己组建,也可以由联合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都可用于开展学校教学或科研工作。行业区域体系是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平台不仅汇集了先进的科研设备、设施,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对科研工作予以保障,而且还是科研人员培养、科研人才交流与引进、重要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与优越性显而易见。

3.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优势。地方高校虽然在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前沿性方面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但大部分地方高校都非常清楚自身的现实条件,在科研发展定位方面注重错位发展,突出自己的优势领域、特色领域,科研活动注重结合地方产业,很接地气。因此,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多,更具有应用性强、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优势。这些都为地方高校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地方高校的需求。目前的管理体制使得大部分地方高校隶属于地级市(县),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纵向支持,即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但地级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对科研的经费投入自然不足,直接导致高校科研经费短缺。部分地方高校或不重视成果转化工作,或以科研绩效为导向,导致学校产出的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理论或实验层面,没能将其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地方企业的资源优势和需求

众所周知,地方企业依托地方资源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持。地方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积累,主要具备资金与市场、生产与制造条件、技术实践与数据等资源优势。但在解决生产难题、产品改进升级、人力资源储备、投资方向定位、企业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急需寻求外部的支持与帮助。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坚持科学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等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依靠企业自主研发队伍来提升创新能力相比,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精确对接可简化企业创新流程、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让创新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与企业既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又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可回避的困难和特殊需求,这些资源、优势和需求正好使双方科研合作、实现共生共赢有了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难以精准对接的主要原因

地方高校拥有科研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却难以与企业精准对接。主要表现为地方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参与建设科研平台少,校企合作研发项目少,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少等。这充分说明地方高校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现状并不乐观,客观反映了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难以精准对接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校企双方缺乏主动了解、主动对接的意识和积极性。地方高校大部分教师除了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外,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教学,极少主动进入社会,到企业调研,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意识不够。学校对促进、引导教师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政策较少、力度不够。企业对地方高校的认识和了解比较缺乏。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成熟度高的企业难以信赖和青睐地方高校,遇到技术难题、发展难题宁愿舍近求远,向区域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求助;成熟度低的企业则只顾眼前利益,对待科研的态度是“不投入,不研发”,选择到外地“买专利,买技术,捡现成”,接受风险较高、效益滞后、周期略长的科技成果。高校和企业缺乏沟通、互不依靠,长期处于“你不理我,我也不睬你”的状态,科研资源与企业难以实现对接,更谈不上合作。

2.校企双方缺乏必要的对接政策与机制。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往往会通过科研激励等方式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服务企业。在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地方高校受全国高校系统普遍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影响,采用单一的成果评价方式,即主要从文章发表的刊物级别、政府评价的等级等方面来认定教师的科研水平。严重缺乏对文章应用价值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评价机制,导致大家更热衷于申报高级别的项目、追求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取政府的各级奖项,而对研究成果如何对接企业、为企业所用,如何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注甚少。另外,国家尽管鼓励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但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和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对接地方高校,加上地方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企业的引导不明显,企业普遍缺乏主动对接地方高校的意愿和行动。

3.校企双方对精准对接的切入点难以形成共识。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热衷于与企业签订各种科研合作框架、合作协议,但大多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工作,最后不了了之,导致合作流于形式。最主要的原因是校企双方缺乏精准对接的切入点,即地方高校和企业并不十分明确双方可以合作的具体内容有什么,目标是什么,合作模式是什么,合作取得的知识产权应该如何共享等。高校与企业合作,要弄清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异同,切入点是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生产线建设,还是安全维护、调整结构、企业策划、市场调查,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校企双方没弄清切入点,“框架”变“空架”,只有找准切入点,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才能真正推进双方合作,实现共生共赢。

四、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精准对接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精准对接,笔者认为不仅要调整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观念,还要积极“搭桥”,帮助双方清楚了解对接的具体模式和内容。让地方高校和企业清楚地知道“我能为对方做什么,怎样做双方收益最大”,以形成双方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1.及时调整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观念。调整好各自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观念,是实现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精准对接的前提条件。作为地方高校,要制定能激发教师开展应用研究热情的引导性政策,还要形成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不断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要引导教师带着问题,主动进驻企业展开调研,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有意识地主动与企业对接,通过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科研平台、联合攻关科技项目等方式,让企业参与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让学校的发展与企业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还要建立机制和展示平台,主动向企业展示、推介本校科研新成果,一改教师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通过展示来征求企业意见、吸引企业兴趣,树立起地方高校科研实力和转化能力不俗的良好形象,获取社会和企业的信任。

地方企业要改变“舍近求远”“买专利、买技术、买现成”的思想观念;要善于把问题抛给地方高校,以寻求协同解决的最佳途径,利用地方高校的科研资源来满足企业的科研需求;更要主动了解地方高校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关注地方高校的科研动态,进入高校宣传自己,建立互信互利、资源相依的科研对接机制。

2.加强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与长效机制建设。近年来,政府愈加重视对企业的扶持,从政策、资金、人才引进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如科技部2009年出台了《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特别强调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这些政策为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对接合作做好了顶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然而,政策要真正实施,还需要加强政策保障和长效机制建设。笔者认为,地方高校与企业双方要按照现有政策法规,加强合作的政策保障与长效机制建设,应重点解决落实好以下问题:(1)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及其利益分配问题。(2)校企双方对合作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激励措施问题。(3)校企双方根据合作过程中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中的权重问题。(4)各级政府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合作建设实验室等的优先支持问题。只有将政策保障和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3.充分明确校企双方合作的模式和内容。我国目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九大类:委托研发、合作申报和研发、购买服务或外包、合作建设实验室、合作建立公司、技术出让、技术授权、企业兼职、支持教育(实习、奖学金)。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双方的需求,地方高校要清楚企业需要做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获得什么帮助,通过这些问题找准校企科研资源对接的切入点。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进行合作,校企双方都要依托对方的优势资源,以互补互利的方式进行。例如,地方高校具有科研成果丰富的优势,教师可以带着技术和成果到企业去,加快自有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又例如地方高校拥有科技人才、科研平台集中的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而企业具有资金和市场优势,可以通过为地方高校教师的研发提供资助,提供市场最新信息等方式,帮助学校克服经费短缺、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企业还具有生产与制造条件、技术实践与数据等优势,可以帮助地方高校测试校验研发成果,调整试产等。总而言之,地方高校与企业双方都必须依托自身的科研资源优势,以对方的需求为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模式进行对接合作,最终实现共生共赢的目的。

4.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参与的科研对接“绿色通道”。校企合作对接,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主导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参与的科研对接“绿色通道”,这可以使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沟通更有效、对接更有力、合作更长久、关系更巩固,地方高校可以迅速切入企业需求点,与企业实现科研资源的精准对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可以直接扮演校企合作的“红娘”,为学校和企业科研合作牵线搭桥、铺平道路,充当双方合作的证明人、监督人,促进双方建立互信友好关系,消除合作顾虑;地方政府可以简化相关程序,为校企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开“绿灯”,促进成果转化、新品上市推广等;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企业提出项目立项、政府负责项目管理和招标、地方高校投标实施的方式,促进校企科研资源互助的规范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在区域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校企合作氛围,要通过重点打造校企科研资源成功对接、取得实效的重大项目,引导地方高校与企业加强对彼此的关注、了解与信任,促成双方长期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为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企业精准对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聂娜,谭素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7).

[3]卜文军.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J].科技信息,2012(6).

[4]弓兰秀.高校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6).

[5]韩伟平.论校企合作双赢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9(6).

推荐访问: 地方 对接 精准 探究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