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辽宁省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条件和布局分析

辽宁省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条件和布局分析

时间:2022-04-08 09:56:28 浏览量:

摘 要:通过分析对辽宁省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对辽宁省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评价,辽宁省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拥有众多优良港口和工业城市,集疏运体系完善,科教水平和技术实力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具有发展船舶制造业的良好条件。结合辽宁省造船业的发展现状,对省内船舶制造业的布局进行分析,辽宁省将建成4大造船基地和12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将带动整个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船舶制造业;发展优势;发展布局;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64-03

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1]。目前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中心集中在亚洲,形成了韩国、日本、中国为中心的格局。在中国造船工业是外向型产业,中国船舶出口额由2000年的16.35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402亿美元。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的提升,进而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增强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辽宁省工业快速发展,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省船舶出口加工地区主要是大连、葫芦岛、盘锦和营口等辽宁沿海城市,其造船业的发展在中国造船业区域布局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海关统计,2011年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值959.6亿美元,其中船舶出口51.5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1.4%。

一、辽宁省发展船舶制造业的自然条件分析

1.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宽阔,气候温和湿润,水文条件较好,河流众多,适合工业的选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制造工业对地形和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工业的聚集效应也吸引了船舶制造业在该省内的发展。

2.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在绵延2 9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辽宁拥有宜港岸线1 000多公里,优良商港港址38处。海岸线绵长和众多的海岛资源使该区域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同时油气资源的充沛推动了海上运输业,加大了对船舶的需求,推动了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3.丰富的铁矿资源为船舶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其他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的出口和运输也为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辽宁依托地处环渤海和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日、韩造船强国临近形成金三角地带互通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促使航运业的发展,推动省内沿海经济带建设高标准、高规格船舶基地,与日本等国的技术交流也提高了辽宁省船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二、辽宁省发展船舶制造业的经济条件评价

辽宁省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众多优良港口和工业城市,集疏运体系较为发达,科教水平和技术实力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具有发展船舶制造业的良好条件。

1.良好的区位优势。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结合处,濒临渤海与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同时其面向经济活跃的泛太平洋区域,也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沿海地区海岸线绵长,建港条件良好,特别是大连地区是国际知名的贸易口岸,深水资源等条件优越,其正在发展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更有利于带动辽宁省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2.腹地支持和港口集群优势。作为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的工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腹地优势明显,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土地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9%,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和农产品、原油、木材生产基地,同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带动下,逐步进入了工业发展的轨道。辽宁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18 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二产业增加值9 872.3亿元,增长16.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36.5亿元,民用钢质船舶产量787.8万载重吨。

辽宁沿海地区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6个港口,16处规模化港区,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 0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港口货物吞吐量67 941万吨,比上年增长22.4%。港口的集中分布和较快发展,为船舶制造业提供了集中的销售渠道,为产业链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集疏运体系的优势。辽宁沿海及东北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高速公路网络已覆盖大部分城市。辽宁实现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面向东北亚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2] 。大连正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沈大高速纵贯辽东半岛,大连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客货吞吐量最大、国际国内航线和航班数量最多的机场;辽宁在全国率先建成以大口径为主的输油管道网络,大庆至大连输油管道连接东北腹地众多的石化企业。有了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为船舶制造业原料、燃料运输及对外技术交流合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4.政策支持优势。随着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量的增加,进一步带动了中国大型高端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船舶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得到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及地方配套政策中,船舶工业也可以享受许多财税、金融、科技等优惠政策支持,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政策,也为辽宁省工业及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提出,推动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力,为辽宁省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可靠保障。

5.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开发实力雄厚。从建国以来,辽宁一直作为北方重要的造船基地,其中大连主要发展大型运输船舶制造业,葫芦岛以军工船舶制造业为主,葫芦岛船厂是中国海军舰艇的重要制造基地,生产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渤船重工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造船企业。辽宁已经完全具备了船用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如船上最常用的主机遥控系统、机舱集中监测报警系统等。省内的大专院校和研究所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充足的人才,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发挥较强的信息技术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优势,极大地促进省内造船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发新一代运输船舶,促进生产体系升级。

6.世界船舶业的中心东移。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贸易快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船运市场,船舶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船舶业中心逐渐东移,向北亚区域进一步集中。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船舶业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韩国逐渐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一把手”[3],并形成了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中心的格局。世界造船中心东移给辽宁船舶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后,造船产量迅速增长,同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在价格和技术方面吸引外资合作。

三、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布局

目前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中心正向北亚区域进一步集中,形成了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中心的格局。中国造船工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辽宁的造船总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1/4左右,在中国造船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辽宁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海外引进人才、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与了船舶工业大力支持,特别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保证重点企业和项目的用海、用地;沿海六市地方政府在打造沿海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辽宁现有船舶工业企业200余家,主要分布于大连、葫芦岛、丹东、盘锦、营口等地,并将重点打造四大造修船基地。随着辽宁省造船业的规模扩大和产业集聚度提高,已建成大连(环大连湾、旅顺、长兴岛)、葫芦岛、辽河入海口(盘锦、营口)三大造船基地和10个专业化船舶配套园区,形成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配套为一体的强势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造修船及海洋工程项目在辽宁落户以及骨干企业的造船水平提升,船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辽宁造船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产品。力争到2015年年末,辽宁造船能力达到2 0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达1 500万载重吨,经济总量超1 000亿元,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跨越。

辽宁依托地处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与日、韩造船强国临近形成金三角地带的区位优势,推动省内沿海经济带建设高标准、高规格布局的造船基地,造船业集群式布局将重点打造大连(大连湾、长兴岛、旅顺口)、葫芦岛、丹东、盘营四大造修船基地,大力发展12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即大连长兴岛船舶配套产业园、旅顺船舶配套产业园、三十里堡船舶配套园、土城子船舶配套园、金州新区船舶配套园;营口辽宁船舶工业园、鲅鱼圈船舶产业园;盘锦船舶工业园;葫芦岛龙港船舶配套园、绥中船舶配套园、丹东临港船舶修造工业园和锦州航星船舶配套产业区。

2.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布局。大连作为辽宁最大的造船产业基地,包括了大连湾造船基地、长兴岛造船基地、旅顺口造船基地和5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区,拥有规模以上造、修船企业28家,船舶研发中心和设计公司20家,船用配套企业15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建造、修理、配套、技术研发及试验设施等为一体的船舶工业体系。根据《大连市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连正在围绕建设总装造船基地,打造世界级的船舶工业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3大造船基地和5个相应的配套园区建设步伐。2011年9月,大连市被认定为国际船舶出口基地。预计到2015年大连造船能力将达到1 200万载重吨以上,造船产量1 000万载重吨以上。

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是大连船舶工业的发源地,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船舶推进器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制造的作业水深达400英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获得2007年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项目”;韩国系列浮船坞新造项目等多个“国内首项”;2010年,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打破了韩国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以发展造船、修船及船舶配套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2009年7月,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重点发展船舶机电类、船舶电子导航通讯类、船舶配套物流类和中间产品配套类四项产业。STX大连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从船用原材料的加工开始,涵盖了零部件生产、分段制造、发动机组装、船舶和高附加值海洋结构物制造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拥有一条龙式垂直系列化生产体系的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

旅顺开发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建设以船舶制造、船舶配套和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港航物流业为支撑,以旅游教育产业为两翼的新型生态产业园区。园区以大型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为依托,以船舶产业园为载体,形成以海洋工程、造船、修船产业为主导的船舶产业集聚区。

盘锦地处营口和锦州两个大型港口中间,大力发展民用船舶制造业。2006年6月,辽宁省政府正式将盘锦辽滨经济区更名为“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规划面积为11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5 万吨级以下中小型船舶和游艇、快艇制造业,预计可形成100 万载重吨以上的船舶生产能力[4]。营口辽宁船舶工业园主要从事造船和船舶配套的船舶专业园区,可建造中小船舶和轴承、齿轮等高精度部件。2010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营口鲅鱼圈船舶产业基地,集区位优势、钢港电配套产业优势、交通和政策优势于一体。

葫芦岛市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起来的重化工业基地,船舶制造业以军工船舶制造为主,葫芦岛船舶产业园区以海洋工程和船舶制造为主导,全力打造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2009年5月,葫芦岛船舶产业园设立了船舶产业园区研发基地,为海洋工程和船舶产业的发展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持,实现葫芦岛船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内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主要开发各种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油船改造及特种船舶制造等产品。未来将大力发展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主力船型;加速开发灵便型船舶、高技术及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预计到2015年,葫芦岛将实现造船能力52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350万载重吨。

丹东船舶制造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渔船修造业为主以及少量船舶配套件生产企业和在建的丹东庙沟修造船基地项目、丹东海洋船舶配套工业园及豪华游艇项目。预计到2015年,丹东将实现造船能力900万载重吨以上,修船能力达到30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制造和配套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根据岸线水域的航道水深等自然条件以及后方陆域依托条件,对10处适合作为修造船工业选址的岸线区段规划发展不同吨位级别的船舶制造产业。其中,庙沟港池等三处岸线重点发展5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一撮毛港等七处岸线重点发展5万吨以下的中小型船舶制造。

四、结论

世界船舶业中心的东移为中国造船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快速发展并集中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省船舶制造业依托环渤海地区与日、韩造船强国金三角的区位与资源优势,特别是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基地规划区域内,高标准、高规格布局一批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船舶配套项目,提高岸线资源综合利用率。随着辽宁省船舶产业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造船业集群式发展,形成了大连湾、大连长兴岛、大连旅顺口、葫芦岛、丹东、盘锦、营口造船集聚区,并建设起专业化船舶配套的产业园区,其中大连造船基地主要发展大型运输船舶制造业;葫芦岛造船基地将全力打造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发展军工船舶制造业基地;盘锦将重点发展民用船舶制造;丹东重点发展中小船舶制造和渔船修造业为主,进而带动整个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R],2009.

[2] 辽宁省政府.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J].世界海运,2008,(10):11-19.

[3] 刘学航,邓剑波.船舶制造业国际转移影响因素研究——韩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市场现代化,2010,(3):86-88.

[4] 董扬帆.迅猛发展的中国地方造船业[J].国际船艇,2007,(1):10-13.

[责任编辑吴 迪]

推荐访问: 辽宁省 船舶 制造业 布局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