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4-28 18:20:02 浏览量:

摘要:幼儿阶段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幼儿教育的重点不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而是培养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对后续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重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适应现代化教育下对幼儿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通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意义以及途径三方面来阐述养成幼儿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58-01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阶段具有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成年后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教师在科学的指导方法下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和劳动习惯,以促进幼儿养成习惯教育的全面发展。

1.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重视幼儿教育习惯的养成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幼儿形成了诸多不良行为习惯[1]。父母的教养不当,隔代教养的过分溺爱以及单亲家庭孩子的放任自流等因素,对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了诸多负面效应。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及时矫正孩子在家庭中形成的不良行为,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责任。

2.幼儿行为习惯的内容

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需要了解幼儿行为习惯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活动习惯、道德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劳动习惯。以上四部分的习惯养成对养成幼儿良好习惯具有重大意义,下面笔者将对这四种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进行分别剖析。

2.1活动习惯。活动习惯是指幼儿在经过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内心主观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观活动意识。活动习惯主要包括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独立进行思考的习惯等,培养幼儿活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主动思考,独立进行活动,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理自立。

2.2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幼儿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形成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信念的基础,良好的道德习惯是成为一名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道德习惯主要包括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爱护自我关心他人的习惯、遵守纪律,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以及诚实守信不欺负弱小的习惯等。培养幼儿道德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价值观的建立,使幼儿能够正确的在行为道德规范下发展自我、约束自我。

2.3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饮食、起居、卫生、消费习惯,如:早睡早起,饭前便后洗手,不浪费粮食,勤洗手、勤洗澡,不乱花钱等习惯。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养成行为习惯的基础,幼儿时期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才能够循序渐进的培养其他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完善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2.4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热爱劳动,会劳动的行为习惯,如:家长在家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师鼓励幼儿在校做好班级值日工作,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锻炼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并在劳动中引导孩子发现劳动方法,以此达到使幼儿认知劳动是好习惯、帮助幼儿达到会劳动的目的。

综合所述,以上四个幼儿行为习惯组成部分是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着手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着手点,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以兴趣,情感为主要引导方法,分级推进,逐步培养,进而促成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

3.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途径

3.1结合教学活动实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自控能力很差,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一味地单纯说教并不能起到多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设计,如:幼儿不懂得关心、不尊重他人,教师可以选择《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等文章,运用音乐教学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了解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意义。再比如:幼儿自理能力差,完全依赖家长,教师可以结合《学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文章,以文章内容为媒介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活动,例如:结合不同节日的意义来帮助幼儿了解节日由来,像"国庆节"、"母亲节"、"劳动节"帮助幼儿潜移默化的形成爱祖国,爱父母、爱劳动的行为意识。

3.2充分运用游戏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行为习惯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反复练习的机会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喜爱游戏是幼儿的特点,故而教师可以结合习惯培养的情境性特点,将两种特点相结合,注重在游戏环节中创设情境,如:利用教室作为情境大环境,可以创设"小超市"、"小家庭"、"小医院",学生或者教師进行角色扮演,利用音乐,服装等进行故事表演。让幼儿在与教师及同伴的交流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热情接待客人,不浪费粮食,不乱花钱,形成关心帮助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习惯等等。通过游戏的形式反复训练巩固,使学生在大量的训练中自然的形成习惯。

3.3教师言传身教,创造人格魅力感染幼儿。有研究发现幼儿的行为习惯主要是从周边重要人物的行为习得,幼儿教师做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引导者,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要求幼儿的前提下,要标准自我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故此教师要不断的检验和调整自我行为,如:教师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时,要求幼儿饭前洗手,那么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去洗手;教师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谢谢"、"不客气"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家长,教师热情的和家长打招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会对幼儿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榜样性作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直观的反射作用。

3.4开展教科研活动,促成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的成长。为了促成这一目标,作为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我专长,对在教学中存在的疑问进性不断的探究,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教师要多开展与家长的交流活动,多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从而矫正幼儿不良习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如: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偏食挑食、通过与幼儿多交流了解到孩子爱乱丢垃圾,游戏后没有主动收拾玩具的意识等等,教师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将会进行有针对性的不良行为总结。进而开展以此为主体的教科研活动,发挥群体教师的智慧,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更加针对有效的提出解决方法,更好的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5重视家庭影响与教学影响并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同等重要,由于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比较松散,甚至对孩子的教育形成溺爱,这些对幼儿养成良好习惯造成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孩子在家不让孩子做能自理的劳动行为,一些家长心疼孩子作业不会写,甚至帮孩子写作业。针对这些家庭错误教育问题,教师应采取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理念,让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进行交流教育心得,认识到不良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结语:综合以上所述,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灵活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建立行为习惯,同时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家园教育相结合的双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健康的行为习惯教育环境下,从而促进幼儿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雯波.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23)11-12

[2]夏冬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操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26)23-24

推荐访问: 养成 行为习惯 幼儿 实践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