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新常态”下国企改革思考

“新常态”下国企改革思考

时间:2022-05-04 08:35:02 浏览量:

[提要] 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跨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在我国经济组成部分中,国有企业毋庸置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国有企业的一些弊端渐渐显露出来,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此,政府一方面在简政放权,让经济回归市场;另一方面进行改革,国企的资产流失相对比较严重,监管机制的改革显得刻不容缓,同时加大创新的投入与力度,促进国企改革来适应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监管机制;金融危机;收入陷阱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打造战略支点与区域创新发展”(项目编号:YCLT20144009)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日

一、对新常态的理解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说到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种常态,我国的GDP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一状态并且转为一种常态,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已经由过去的两位数增长转变为7%左右的增长速度,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潜在的动力得不到改变,过去的单纯依靠出口、消费、投资的“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动力不足了,尤其是对房地产的投资,我国的房产泡沫需要花些时间去消化,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的4万亿元促进经济政策,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相反现在产生了一些产能过剩,像钢铁、水泥、玻璃等产量严重产能过剩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短期内将会存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新常态”。

二、国企改革探索历程

(一)改革初始阶段——改善分配关系。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总量一举越居世界第二,该阶段的国企改革主要在分配关系上,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1979~1983年,允许改革试点,企业留利3%以调动企业职工生产的积极性,此时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该期的改革让经济有所发展,于是在1983~1987年,为了进一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政府采用了“拨改贷”,对国企的固定投资由原来的财政融资拨款,改为通过银行贷款,接下来在1987~1992年,国企改革接着出台相应政策,“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企业承包原则。1978~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我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的促进了改革开放,党中央对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该阶段的国企改革从以往主要的分配关系上,转向从产权制度上进行改革,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热潮。

(二)深入推进阶段——国有企业市场化。1993年11月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我国经济出现极度过热和全面失衡状态。根据一些学者的描述,当时的宏观经济运行秩序绷得很紧,金融管理混乱;财政赤字严重,税收减免、银行挂账泛滥;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出现膨胀的趋势;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快,国家外汇结存下降较多。2004年至今,国企的改革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改成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进而再改成国有企业,该期的改革中,政府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包括现在的简政放权,把经济回归市场主导。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至今,一个明显的经验就是,建成完善的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治与法律体制的改革。政治与法律体制的不健全是阻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瓶颈,包括地方保护主义、有法不依。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到了“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时候”,此时的政府,应当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尤其是直接干预,而主要致力于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上,保障企业经营和创新的积极性。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一揽子改革达到的目标。

三、国企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机制存在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就进行改革,每次改革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些问题,国企管理者更多是关心个人利益的得失,有时甚至会损害集体利益,而增加个人利益。国企改革监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企改革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这才让贪污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在资产评估方面不够规范,流失严重,从而进入私人腰包;第二,在产权的交易方面缺乏公开透明度,进而暗箱操作,使国有资产流失,遭受损失,所以要加强产权交易透明化,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三,在改制过程中讨债漏债的现象严重,一些企业管理者仗着是国有资产,经营损失时,就会出现讨债漏债的现象。国企改革后出现的法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如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监事会成摆设,董事长总经理的责任不明确,同时股权设置不够科学,产权关系没有落到实处,股东与职工的概念混淆不清等。

(二)缺乏创新动力。私人企业由私人创办,私企往往通过创新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国有企业由于是国家办的企业,政府是企业的法人,政府主要的功能是行政,不会像企业那样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政府一般的具有一定的垄断权力,依靠垄断就可以为自身谋取巨大的利益,也无需再通过创新为自身谋取利益。而且创新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国企的高管一般考核只看业绩,而且决策具有独断性,所以一般国企很少会去创新。国企的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比如领导决策的随意性、市场意识淡薄、组织结构未实现扁平化、科技投入太少等等问题,都需要去解决。

四、新常态下国企改革的方向及策略

2016年是完善和落实国资改革方案的键之年,国企改革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业垄断将被打破,使得民间资本有了投资的机会;其次,为非公有资本出让股权提供可靠的环境;第三,国资实现证券化。因此国企要把握好机遇,加快改革步伐,逐一推进困扰企业发展的各项阻碍因素的改革,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国企改革同时需要坚持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国外的苏联模式,我们拿过来用,发现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造出了生产责任承包责任制,农民摆脱了贫困,新时代国企改革也要用于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美国的模式我们照搬不了,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我们也照搬不了,所以要敢于尝试,创造出一个人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搞了市场经济之后,带领着人们发家致富,现在政府的简政放权,无疑是对这一规律的一大遵守和重用。对一些非法占有国有资源,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严惩不贷,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巡视与监督,严惩国企领导的独断行为。

第三,必须综合配套推进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单一的模式或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改革是方方面面的,争取做到全方位的配套实施,在新常态背景下,国企必须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资源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加大对国企创新的投入和高端人才的引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虽然一些国企还有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垄断地位的优势,但要居安思危,用长远地眼光去对待发展,要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针对国企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才能培养企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和竞争能力。近年来,政府简政放权以及政企分开都是对国有企业的一些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实践证明很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燕青.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创新[M].中国有色金属,2015.6.

[2]丁国明.新常态下国企改革穿越深水区[M].中国企业报,2014.12.

[3]冯晓芸.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和发展[M].经营管理者,2015.2.

推荐访问: 国企改革 常态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