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

时间:2022-05-05 14:45:02 浏览量:

摘 要:高职院校生源情况的变化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单独招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问题也逐渐突出。本文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有效措施,在当前经济社会建设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优秀拔尖人才的新形势下,建立起有效的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单独招生;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拔尖人才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中八处出现“拔尖人才”字样,并因此而形成了现在越来越高涨的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建议和实践的局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常态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有更好地社会适应性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层次、各类别的高校都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研究型的“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则应重点培养综合型的“优秀拔尖人才”。区别于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优秀拔尖人才”强调的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优秀”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架构、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拔尖”是指一个人在某个行业或领域中起组织、引领、协调等核心作用,是这个行业、领域中的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是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在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卓越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是经济社会建设各行各业的领头人。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这种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拔尖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营造成才氛围;怎样搭建起文化平台、资源信息平台、竞赛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创业平台;如何构建教育新模式,建立起有效的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生源变化带来的挑战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各高职院校陆续开始探索招生模式的改革,不断尝试多元化的招生模式。而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源,普通招生制度把一些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职业理想的高中毕业生遴选出来加以培养,使之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口招生制度把一些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升学意愿的中职毕业生招录到校加以培养,使之成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而单独招生制度则通过提前招考的方式,把那些具备一定技能潜质和升学意愿的中等学校毕业生招进学校加以培养,使之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逐渐开始以单招生作为主要的学生生源。相较普通招生生源,单独招生生源存在很大的差异,单招生通常文化基础较薄弱,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最终招录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会呈现较大差异,如果进行合班教学,就会出现“理论课学习单招生跟不上,实践课学习普招学跟不上”的教学现象,增大了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难度;其次,单招生大多个性活跃但很难较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缺乏基本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再次,多数单招生心理压力较大,缺乏自信心,容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探索新型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有效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1.2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优秀人才的培养中过度强调“技能成才”,没有真正树立起“职业性人才培养”的观点,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对优秀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认为高职院校的拔尖人才培养毕竟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学历教育,漠视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将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变化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简化为单纯的、固化的技能培训。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定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简单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和“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在高职院校对拔尖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模糊性,使得目前的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重技能、轻创新,重单纯而固化的技能培训、轻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现象,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只强调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被当作就业教育。在这种“技能本位”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学习的重点多集中在操作技能类课程, 如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建立工业训练中心,模拟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能够受到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实践技能的确能够大幅提高,但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却被逐渐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正在被自动化的生产形式所取代,单纯依靠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大多数企业要求生产人员除应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服务知识、社会学知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诚信敬业的精神与品质。所以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应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前的必修课,但在以“技能成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这些素质往往都被忽略了。

高职院校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除应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更应重视事业心与责任心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在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卓越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才能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所以,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地方所需要的,尤其是行业和企业所需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良性循环,形成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将“人格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个体应对职业活动可适的、可迁移的“职业素质”培养。

2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构建新形势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自主招生比例不断增加,生源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适应单招生源的独特性,需要构建适应性更强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根据单招生富有个性、实践能力强、创造力丰富、洞察力敏锐的特点,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质,打破传统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重技术、轻创新”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的设置上,应进行一次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应对国家级以及本市发展战略的论证,取消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在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上,各个专业应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学习过程与职业训练过程相结合,让学生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统筹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操作能力、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总之,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确立以“社会本位”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培养的人才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存、角色地位、就业和创业创新,关注学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既立足社会现实又瞄准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既主动适应社会又积极超越社会,引导学生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正如刘春生、徐长发所强调的那样“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尤其如此,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人的精神气质、思想内涵、道德情怀和人文素养才会在工作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所以,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中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2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

传统的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突出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将拔尖人才仅仅定义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过分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很多在校内成绩优异的学生走入社会仅仅能够就业,无法从事创新性的生产工作。所以在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主要涉及培养目标及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培养环境构建、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改革以往拔尖人才培养中优秀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学分指标、创新课程、创业人才培养项目列单化、培养竞技化的误区,明确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梯度设置合理化,打破以往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存在的制度缺失导致行动难、资源准备的不足以及环境失调的情况。

在培养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施行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破除系、专业之间的壁垒,构建资源共享的专业化教学平台;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缩减理论课程的授课时数,减少在校期间的需修满的学分数,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在;在学业考评、教学组织等方面精心设计,通过举办实践竞赛、开设创业基地和“第二课堂”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让学生更有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营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潜力,为优秀拔尖人才精心设计不同的成才途径,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将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就业导向转向职业导向,让他们能够立足职业领域为社会做贡献。

5 结束语

多元化招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单独招生是高职院校多元化招生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招生模式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它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随着单招人数的不断增加,单独招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问题也逐渐突出。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来承接和应对单独招生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在当前经济社会建设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优秀拔尖人才的新形势下,建立起有效的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在合理选拔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融合培养平台,构建教育新模式,营造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氛围;整合社会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强化素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中原,黄明明,单独招生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2,(12):73~76;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 刘承波,范文耀墨西哥高等教育治理与启示国际髙等教育研究[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9,(1):27~36;

[4] 瞿成明,陈晓红创新培养模式,走信息工程人才特色培养之路[J],中国电子教育,2010(4):11~16

[5] 于珍彦,丁伟,李小松,参加创新大赛对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太原科技大学,2011,(1):26~27;

作者简介:

冯乐雯,女(1983.1——),汉族,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汽车营销和高职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

推荐访问: 拔尖 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