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9 10:00:04 浏览量:

摘要:文章首先研究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深入分析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经济效应;然后运用基尼系数测算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最后根据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动力机制

一、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健康、平稳的发展,从辽宁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六大行业都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高达42.1%。2010年辽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 645.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7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14.3%。

2008年,房地产业是辽宁省第三大服务行业,也是近几年增速最为明显的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2009年,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 640.6亿元,仅次于江苏、广东,居于全国第3位。同比增长28.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 4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3%。2010年辽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9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金融业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增速并不显著,2004年占辽宁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2008年仅增加到7.4%。201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 057.4亿元,比年初增加4 706.2亿元。辽宁省文化产业也在不断成长,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比2010年增加33%。

2010年对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8 191.6亿元,增长33.7%。投资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2.6∶47.5∶49.9调整为2.2∶46.7∶51.1。分行业看,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长10.5%,住宿餐饮业投资增长18.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1.2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增长28.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49.9%。

二、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经济效应

1.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1)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自组织演化动力机制。

①专业化分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服务企业专业知识的积累度和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整个集聚区报酬递增效应。以沈阳皇姑科技、商务产业园区为例,它依托沈阳软件出口基地,形成“一园多点”的软件产业格局。该集聚区形成了以科技研发、软件外包、创意设计为主要产业,现代物流、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及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专业化分工网络。

②竞争与协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竞争与协同机制对集聚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而且还有利于集聚区创造竞争优势。以沈阳动漫产业基地为例,从竞争角度看,2009年进驻企业30家,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深圳、北京、武汉、重庆、苏州等动漫产业发达城市,2010年,沈阳浑南(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企业总数达到160家,竞争更为激烈。从协同发展角度看,2011年,沈阳动漫产业基地以打造中国“动漫之都”为目标,依托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加快建设动漫及衍生品制作产业园,形成区域内的协作网络。

③区域创新网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网络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形成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动力,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2010年该区曾提出提升重点区域的集聚能力,积极支持星海湾和西安路两大“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全力推进“五个园区”建设,依托较强的产业和科技基础,集聚核心功能,形成引领和示范效应,加快打造节点经济的发展模式。

(2)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他组织促进动力机制。

①区域战略决策。区域战略决策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政府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引导行动。以锦州市为例,2012年,锦州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以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为总体目标,遵循服务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律和现代城市规划理念,通过体制创新与政策引导,促进服务业企业在空间的有效集聚与区域的合理布局,明确集聚区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

②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集聚区加快发展。以沈阳市为例,2011年10月,沈阳市服务业委联合市发改、统计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对集聚区内的重大项目,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就辽宁省而言,在2011年度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中提出对列入全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省级示范企业项目以及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优先支持。

③软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软环境建设是指创建和保持集聚区内部高度信任的合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经济联系与社会关系。以辽宁省本溪市为例,2011年本溪市从加快城区鼓励、财税扶持、融资扶持、土地倾斜和优化环境等5个方面17项内容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每年从市级财政安排2 000万元作为发展服务业集聚区专项资金。

④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是是政府联合集聚区内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专门为集聚区内服务网络。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铁西区目前占地百万平方米的机电装备科贸城项目已全面启动,它将和清华工研院北方中心、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公共研发促进中心、现代建筑产业公共研发促进中心以及政府搭建的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一起,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⑤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是集聚区内政府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为集聚区内的各类行为主体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服务。以本溪市为例,本溪先后组建了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为各城区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提供快捷的服务。同时,成立了岗位技能培训学校、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发展平台,为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条件。通过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大大强化了集聚区的集聚功能,促进了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2.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经济效应。

(1)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巨大,同时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口岸城市,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及相关服务业具有优势,是外部服务业进入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理想之地。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大量吸引直接投资实现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2)区位品牌效应。以辽宁的专用车产业集聚区为例,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位于沈阳、长春等几大汽车板块中的黄金分割点,区位、资源等优势得天独厚。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是用五年的时间,引进专用车企业百余家,实现产值超千亿,最终要建设成为“全省唯一、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专用车生产基地,从而实现专用车产业集聚区的区位品牌效应。

(3)就业扩大效应。以大连市为例,2011年大连市服务业委把集聚区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52个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物流、现代商贸、旅游、软件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与会展等8大领域,同时确定了48个2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重点项目。这些集聚区在吸引企业、带动就业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全市城区规划建设的22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就已累计进驻企业3 000余家,实现就业28万人。

(4)收入增加效应。2011年一季度,辽宁省在建服务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430.5亿元, 同比增长22.8%;上缴税金60.3亿元,同比增长26.0%;在此期间辽宁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8个,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0.1亿元,占全部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的51.7%。

(5)规模经济效应。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提高竞争能力,专业化与社会化成为部分集聚区的选择,集聚区之间开始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为企业的集中研发和技术创新创造条件,而且通过产品的关联效应而形成完整产业链。

三、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

本文结合学者阎薇的研究方法,选用简化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G =1-1/n(2∑Wi+1)其中Wi为某行业从第1个城由低到高累计到第i个城市的总增加值占该行业总增加值的百分比,i= 1,2, …,n-1,n为城市数。本文计算了2010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中的8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和8个行业2010年增加值排名前四位的城市及百分比(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见,2010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部分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四行业的基尼系数最大,其增加值份额前四名城市均达到80%以上,说明这些行业分布最不均匀,其中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沈阳、大连、鞍山和丹东四个城市的集中度达92.6%。同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空间集聚现象均分布在沈阳、大连、鞍山、锦州、营口等少数城市,说明这几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辽宁省其他城市,即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差异较大。

四、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瓶颈问题

1.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目前辽宁生产性服务在效益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范围等方面都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相对滞后。以金融业为例,2009年辽宁省金融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9.5%,比江苏、浙江、广东低2.2、9.7和3.2个百分点,差距很明显。

2.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低。从进入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境外企业数量来看,国际法律事务所、国际广告公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等很少。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和缺乏竞争力,不仅导致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也使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3. 辽宁省服务业区域布局不合理。2008年沈阳、大连两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了55%,其他市服务业发展差距较大;而且信科息技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基本上集中于沈阳和大连,其他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落后。

4.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与融合不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对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并不明显。以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为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存在明显的矛盾,没有实现良好的融合与互动。

5.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不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辽宁省整体存在生产新服务业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以沈阳市为例,沈阳市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不足2%,多数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难以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法律、会计、咨询等行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门人才流失严重。

五、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研究

1. 辽宁省应更好地规划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辽宁省应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合理安排发展空间,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财税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2. 辽宁省应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辽宁省应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调整招商引资的结构,引导外资项目的集约化,重点引进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将研发、信息、金融、物流及供应链、市场营销及专业服务等辽宁省比较薄弱的生产性服务业列入优先开放的范围,并给予政策优惠等。

3. 辽宁省应强化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辽宁省应加强沈阳、大连与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等城市的联系,发挥以沈阳和大连为支点的城市群的优势和功能,辐射周边市区。这样不但为沈阳、大连其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依托,也使其他城市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为自身提供配套服务。

4. 辽宁省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而制造业自身升级要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辽宁省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并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同时,也应加大对知识和科技的投入,加深与制造业的互动,在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不断深化发展,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5. 辽宁省应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辽宁省应引导省内所属高校更多地开设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专业,引导专业培训机构定向培养高级现代服务业商务人才,放宽户籍及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大力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尽快形成具有辽宁特色、适应今后发展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 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网,2011-12-14.

2. 李秀珍.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化发展与经济效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2011-11-01.

重点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联“以集聚区为载体发展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研究”(项目号:2012lslktjjx-02)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在站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1-12-08。

推荐访问: 辽宁省 集聚 服务业 机制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