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5-11 15:20:02 浏览量:

摘 要:介绍了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状况,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网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00(2008)05—0079—03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其中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效地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科研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农业市场流通效率,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武装农业,能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获得最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机制和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正确决策、及时指导,实现农业行政、生态经济管理零距离办公,农资、农产品零距离交易,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零距离监测,技术推广、农民培训零距离见面,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和整体效益。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979年我国引进国外遥感技术首次应用于农业。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检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应用农业数据库、3s技术(GPS、GIS、R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根据农作物的品种、灌溉和施肥情况,优化农作物的生产管理环节,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及时准确预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帮助农民和中介组织合理安排生产,调整生产结构。1992年,江苏省农科院将水稻栽培的优化原理与作物模拟技术相结合,建成了“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目前,农业部已初步建成了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目前,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我国还相继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数据库,如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包括141种作物,27万份种质信息,1259万个数据项,总数据量590兆。虽然我国在农业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据研究,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则低于工业288.9%。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我国积极研究、发展信息农业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却进展缓慢,其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1)部分农业主管部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建设信息网络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2)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农业数据库规模小、联网水平低、共享性差,造成农民可利用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农民朋友还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获得农业信息,不但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而且具有较大的时滞性。(3)农业信息源量少,内容过于单一,主要关注价格和供求信息,而农技咨询、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生产经营等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量相对较少。(4)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地理环境、气候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分析、计算等环节,这要求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知识,而且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5)农业信息化技术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由于我国相关制度不完善导致调研工作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环节,信息不能为农民提供有效指导。

解决措施有以下6个方面:

(1)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投入的力度,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制定农业信息发展规划,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培养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政府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引导作用,全力支持公益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鼓励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扶持和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机构,培育市场化运行机制。

(2)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共享信息资源。针对我国的农业网络建设规模小而分散、重复建设问题,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集成整合现有农业信息网络,提高网站质量,加快建立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数据库等。积极开展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

(3)丰富农业信息源。目前农业信息网站存在着信息量缺乏,内容单一,微观、区域性、时效性信息少。因此,要根据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加工形成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使农民或中介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方便他们根据信息进行生产和销售,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因主观臆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设立培训机构,重点要求培训人员掌握相关农业信息技术,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熟悉国家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目标、方针、政策等,培养出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5)尽快开展一些信息农业方面的课题研究,如建立面向生产者和决策者的空间技术集成系统与产业化工程等。加强软件基础和现代信息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例如各种模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农业管理系统等,做到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快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适合农业特点的合理的软件环境。

(6)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在正确掌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信息指标系统进行分类整合,逐步建立农业采集标准与规范,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合理规范,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信息农业将是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系统产业,是将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机械、通信和网络等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等基础学科集成在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管理系统。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呈现出6个趋势性特征:

(1)集成化。虽然数据库、信息系统、遥感、3S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已经应用,但是单项技术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RS、GIS和GPS的融合发展,将构成一个功能完整和强大的空地采集处理系统,成为农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快速获取和更新农业数据的重要手段。

(2)实用化。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研制及应用大多还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基点,所以重点是开发及推广应用软件。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地域性、季节性等因素,造成信息化开发复杂困难,各部门、各学科的负责人以及农业生产专家要协同合作,研发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的实用软件。

(3)普及化。通过有计划的培训使大部分农民与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4)复杂化。不同区域的企业、农户等主体信息需求不同。对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热点

(5)主导化。从国内外一些市场经济地区的成功经验看,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6)多样化。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同,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呈现出多渠道、多手段综合应用、模式多样化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工厂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EB/OLl/http//,2000-02-04.

[2]高亮之,金之庆,黄光耀,等冰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1-2.

[3]余宁,浅议农业信息化发展Ⅲ,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4):79—81.

[4]章练红,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上应用的现状[J],计算机与农业,1999(3):3—6.

[5]牛建波,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58.

推荐访问: 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 信息化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