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理念、目标与对策

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理念、目标与对策

时间:2022-05-11 17:40:06 浏览量:

摘要: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基于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从文化理念、产品深度开发、产业化发展、特色强化、促进参与等方面,对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理念;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5—0072—08

“原生态”是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的一种概念,是指自然状态下的、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是天然美、原始美、自然美的“代名词”,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所谓“原生态民俗”,则是指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或历史等原因,当地民俗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保存下来的一种较原生的、未经改变的传统文化。一般而言,越是偏远、封闭、落后的地区,保存的原生态民俗就越丰富而完整,也成为最具旅游开发潜力的地区。

“原生态民俗旅游”是以原生态民族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和当地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融观赏、考察、体验、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多种多样,包含了原生态民俗的环境及其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各类资源。

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是黔东南的最大优势。这里的原生民族文化不仅保存完整,而且绚丽多彩、古朴厚重,是“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有“世界上最大的民俗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优势,黔东南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在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及旅游开发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原生态民俗的旅游开发并不理想,文化资源大州并未向旅游大州和经济强州转变。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基于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从文化均衡、产品深度开发、产业化发展、特色强化、促进参与等方面,对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1、基本理念

(1)文化至上观:“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特色之基”。旅游业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者是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就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旅游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旅游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经济类型。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其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原生态民俗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差异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旅游开发首先应树立“文化至上”观,在对原生态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文章,真正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先富民、后富政”、以社区受益为目标的旅游扶贫观;大多数原生态民俗依托的社区都属于贫困乡村,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应是社区群众的脱贫,“先富民、后富政”旅游扶贫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3)以社区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全民参与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只有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和村寨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的发展。

(4)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一体化的“大旅游观”;旅游开发不能仅仅着眼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社区的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才能为“五个统筹”做出旅游业应有的贡献。

(5)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导向、注重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旅游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资源观和经济增长方式,原生态民俗旅游的规划、开发都应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导向,追求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

(6)重宏观调控和环境营造、轻微观介入和逐利的服务观。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前提是对政府职能的科学认识和定位。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扶持社区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摈弃片面追求投资回报甚至逐利的行为。

2、基本目标

(1)为旅游者提供原生态民俗的深度体验与交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2)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3)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4)保护原生态民俗社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历史遗留,保持社区文化的原生性与完整性,增强村民文化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寻求原生态民俗社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乡村。

二、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处理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均衡问题。

民俗旅游开发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乃至商品的过程,既是技术的、经济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过程。开发者的文化理念将决定和影响着旅游开发的方向、方式和最终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认清自己要表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尺度以及要达到的阐释目的,将直接关系到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成败。黔东南各民族文化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乏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特质。象肇兴侗寨五座鼓楼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杉木文化”、“树木崇拜”所体现的“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观念,正与现代国际生态旅游主题理念相一致。如能抓住这一点做文章,不仅可使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与国际旅游接轨,也能为各族人民提供一个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正确方向。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均衡问题是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这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均衡:

(1)传统性与现代化的均衡。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文化传统是发展旅游的依托和底蕴,强调和维护传统是必须的。但同时旅游者大都又以现代社会为现实生活背景,在文化寻异过程中会显示出他们对现代化的某种需求。因此,旅游开发中就不可避免地有传统性和现代化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一方面,要保护和弘扬实质性的传统,在推崇设施设备、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发展和创新问题,也就是通常说的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比如民族村寨中一些饮食、卫生习惯就必须该),而应在结构完善、功能合理的基础上达到形式的最优。也不能片面强调产品的抽象文化价值,要让客人既能体验传统文化精神,又觉得我们的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有看头有玩头有说头”,并非“脏兮兮、臭烘烘”和“落后”的代名词。

(2)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由于文化的开发无法避免文化的商品化,而商品化往往又会导致文

化失去本真性,并最终遭到腐蚀和破坏。因此必须正确把握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平衡。如何把握?首先,不能把经济效益摆在过高地位,为文化的商品化大开绿灯。其次,旅游产品或商品的开发设计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文化法则。第三,在推出“表演文化”的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本真文化不受旅游文化的过度冲击和破坏。目前部分村寨的旅游开发已初显商品化、庸俗化的倾向值得注意。

(3)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均衡:任何接待地要发展旅游,必须开放自己的社会文化门户,接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但每个社会的文化承受力是有限的。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旅游接待地发展的事实表明,全面开放是危险的,适当限制是明智的。岜沙苗寨祭树神的神秘禁地一旦变成喧闹的歌舞表演场所,“最后的枪手部落”的最后一丝神秘感也就荡然无存了。当然任何限制都应以不导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隔离为前提。

2、树立科学的规划观,高水平策划和规划原生态民俗的开发。

加强旅游规划的规范性管理,切忌在没有完善、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前提下盲目进行控制性详规或修建性详规的编制。过去我们许多基层政府在进行旅游规划时,总存在“轻总规重详规”的错误倾向,以为自己有不错的资源,只需设计师告诉我在哪里建房子就可以,仿佛旅游开发主要是建筑师和工匠的事情。对于原生态民俗社区这类以旅游活动和体验为主的旅游区而言,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对区内资源的全面综合评估,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市场预测,没有切实可行的项目策划和经济可行性论证,任何规划师的设计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对全州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步骤,并通过旅游区划进行村寨群的划分,确立各村寨群的旅游形象、功能定位以及村寨间的旅游功能分工,为各村寨群策划各类旅游开发项目及设计系列旅游产品,同时结合周边地区旅游景点开发情况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要倡导村寨情景规划和体验设计,就每个民族村寨的具体规划来说,一切要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游客来这个村寨是想追求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希望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因此,我们的规划师既要了解原生态社区所拥有的体验载体和基质(即差异化的文化与环境,尤其是景观建筑、民情风俗、风物特产、音乐歌舞、故事传说、生产生活形态、特殊文化形态等),也要了解该社区旅游细分市场的体验需求(主要是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愉悦性、刺激性、成就感、解脱感、归属感、荣誉感等)。规划师应以这种体验需求为导向,将村寨旅游资源中的体验载体和基质加以提升、组合、设计成各种体验性旅游项目和产品。

3、深度开发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

要提高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旅游综合效益,必须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何谓深度开发?一方面,要针对游客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参与体验式的需求特点,设计开发出上档次、可参与、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不同层面,推出更多新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用前国家旅游局规划与财务司魏小安司长的话说就是“要从表面转向深入,从平面转向立体,从单一转向综合,从单干走向合作,从个别参与走向全民参与,从大众化走向特色化”。

(1)从表面走向深入。主要指旅游开发层次上要由浅层转向深层。黔东南的原生态社区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目前的开发仅停留在寨容寨貌、歌舞表演、礼仪祭祀器物、农产品、饮食、服饰等的观光与体验,而对村寨文化的景观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深层次的资源价值缺乏认识,缺少可供体验的项目和产品。因此深度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村寨旅游产品的层次,从单一观光旅游转向文化旅游、体验旅游,创造出更多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并逐步深化形成品牌。在努力营造旅游精品的同时,着眼于产品的多样化,追求档次与规模、数量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旅游文化的大众性,也决定了旅游开发和经营必须充分考虑大众游客的需求特点,仅仅依靠国外市场或某些细分市场,也不可能把原生态民俗旅游业做成支柱产业。因此,原生态民俗旅游不能搞得“曲高和寡”,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高处不胜寒”的冷清结果,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与旅游需求层次的游客,开发短期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科普教育、学术考察、采风等不同类型的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

(2)由单一向综合转化。单一向综合的转化需要树立两个观点:一是树立综合性的资源观,民族村寨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社会性旅游的资源,不仅有观赏性旅游资源,还有度假体验、休闲、探秘旅游资源;二是树立综合的产品观,村寨不仅要有观光旅游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有参与、体验、度假、休闲、生态探险等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有条件的还可推出特种旅游产品。邓敏文先生早在六年前就针对侗族文化开发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诸如开展侗族稻作文化、渔猎文化、纺织文化旅游项目,深化民间歌舞文化、民间节日文化,使游客到侗乡来,不仅可以观光,还可观察和参与侗族人民的劳作,体验侗民族生活,感受侗族精神文化。试想当游客进入侗寨,体验一些常规项目后,再穿上侗家布衣,白天与侗家人一起下田捕鱼、上山打猎,傍晚回到木楼,围坐火塘,品尝香糯,喝着油茶、米酒,吃着烧鱼、腌肉,饭后与侗乡青年男女在鼓楼下吹芦笙、唱大歌、踩歌堂、看侗戏,或跟侗家妇女学习纺纱织布、挑花刺绣,或听老人讲述侗家古老的传说,在蛙叫虫吟声中沉睡侗乡,又在鸡鸣鸟语声中领略侗乡晨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这样的侗寨不就“有看头有玩头有说头”了吗?

(3)由平面向立体转化。强调的是立体开发、立体服务、立体消费。目前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和服务都很单一,能让游客掏钱的项目不多。是一种平面的概念。强调立体经营有几层含义:一是在时间上尽量延长,季节上争取全年都有。一般而言游客停留3个小时就有一顿饭,6个小时就有一个晚上。如何让客人停留一个晚上,又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晚上,是目前原生态民俗旅游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村寨旅游几乎不受季节限制,特别是冬半年民族村寨节日众多,恰值自然风光旅游进入淡季,正是原生态民俗旅游的黄金时期。二是在空间上尽量开发更多的景点,不同的村寨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从食、住、行、娱、游、购诸方面,从山上、水上、寨中、户内等不同体验载体中提炼出一批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三是强调服务的立体化,除了旅游六要素方面的消费,村寨还有可能提供其它方面的机会,如商业机会、文化机会、教育机会,甚至生活机会,一旦这些机会成为可能,反过来可以大大促进旅游业本身的发展。

(4)单干转向合作,由小景区转向大景区。原生态民俗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村寨的事,而是涉及到整个社区,必须实施整体联动开发战略。由于资源的同质性,过去各干各的,既零散无序又相互模仿,因而出现产品雷同和恶性竞争。实施整体联动开发就是要从单干转向合作,要

把整个民族社区当成一个大景区来看待,景区内各村寨应作为大景区整体的一部分,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把村寨最有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提炼成核心品牌,形成一个个有各自特色的主题村寨,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营造一个共赢的局面。同时在产品的包装、促销、线路设计上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把整个景区做大做强,增强整体竞争力。针对目前缺乏统一品牌、缺乏联动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现状,一方面应科学分析和充分考虑各县之间的资源特点和竞合关系,整体策划,实施区域联动开发战略,形成联动性产品及环形线路,并统一促销宣传口径,统一包装,编制统一的旅游线路报价,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成真正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民族村寨,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定位,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特别是一些村寨群的资源整合与联合开发更显迫切,要明确各村寨的功能和竞合关系,确定各村寨最适合发展的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串联组合开发,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并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村寨群的整体优势。除了前面提到的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肇兴、堂安、厦格、纪堂侗族村寨群,黔东南有开发潜力的民族村寨群还有很多,黎平的地扪、茅贡、高近、流芳村寨群,锦屏的平秋、彦洞、石引村寨群,榕江的三宝、宰荡、大利村寨群,从江增冲、往洞、信地村寨群,还有地跨三县的报京、岑松、寨头村寨群以及仰阿沙湖畔众多的村寨群等。村寨间的充分联合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种类,避免“千村一面”、“产品雷同”,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可带动更多村寨旅游业的发展,扩大社区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的范围和程度,并能避免少数村寨因游客过多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4、实施“六要素”综合开发战略。促进原生态民俗的产业化发展。

(1)食:饮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效益的重要来源。黔东南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特色饮食文化,苗族的酸汤系列、侗族的腌味系列、瘪系列等都极富特色。开发中不仅要从色、香、味、名、形、器等方面予以提升,还要从环境、礼仪、风俗、民族歌舞与音乐等方面进行文化注入和氛围营造。

(2)住:黔东南各地民居各具特色,是各民族艺术、文化、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吃住农家、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是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者的初衷和愿望。民族旅游村寨要不要修建星级宾馆?如何培训村民做好民居旅馆接待?如何确定民居旅馆的标准和档次?发展原生态民俗旅游业尤其要在“住”字上下功夫,以避免走人误区。依笔者见,大多数旅游者不是来村寨找星级享受的,但过于简陋、“室徒四壁”的民居也不能满足客人的基本要求,淋浴、水冲式厕所等起码的卫生设施和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家具、室内外陈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应开发不同档次的民居旅馆,如果能将地方生产生活器具、工艺品乃至祭祀用品合理展示,哪怕略作夸张的堆砌,也能增强民族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强化游客的感受。

(3)行:游客在经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长途旅行之后也想感受一番“原始”交通工具的滋味。骑马、骑大象、骆驼,甚至毛驴和牛,坐独木舟、木筏、竹排、滑竿、轿子,在全国都有成功开发的先例,云南高山峡谷间的“马帮”更成为当地人最重要的旅游创汇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发黔东南特色旅游交通,不仅可以丰富旅游项目,也能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4)游:观光游览和文化体验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的主要形式。景点景区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是旅游工作的重点,不仅要从点、线来开发,更要从面、网来建设,近期应选择有条件的若干区域,打造兼有民俗风情、文化考察、娱乐消遣、探险猎奇、医疗保健、商务贸易等多种功能,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旅游区。鉴于目前景点景区小而分散,尤其是缺少大体量、日常性经营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体现原生态民俗主题的综合性景点景区的“有星无月”现状,建议在凯里周边地区(最好是巴拉河一带)修建一日常性经营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黔东南民族风情园”,开展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娱乐消遣、探险猎奇、医疗保健、商务贸易等多种旅游活动。建议该园以类似但又不同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模式建设,既是黔东南原世居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集中体验与展示场所,又是巴拉河村寨群、西江、雷公山等原生态旅游区的“大本营(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地”,同时还将建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原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州的旅游接待水平,减少黔东南州旅游凯济效益漏损,提高旅游综合效益,真正打造出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的品牌,从而形成成熟的旅游目的地。

(5)购: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黔东南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原创性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艺术品,但长期以来,民族工艺品品牌的保护、挖掘、生产和营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旅游购物消费偏低,极大地影响了黔东南旅游业的综合效益。笔者认为,实施民族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开发是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最佳途径。通过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民族工艺品的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将黔东南丰富的服饰、银饰、蜡染与刺绣工艺品、竹木模型、民间乐器、土特产品、保健食品、民族医药产品等打造成精品品牌,提高黔东南民族旅游商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国内国际竞争力,从而满足黔东南旅游发展对民族旅游商品的迫切需要。

(6)娱:在文化娱乐方面,黔东南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各种民俗节日、庆典、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歌舞、民族音乐、婚俗等都是文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旅游项目。黔东南有“百节之乡、歌舞之州”的美誉,举办各种节日活动也搞了很多年,但如何办得更成功更有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总之,以旅游六大要素的综合开发为载体,通过恰当的文化注入,将黔东南原生态民俗的整体优势体现出来,将具体的民族文化景观以及渗透在设施、服务中的民族文化审美展现给旅游者,不断创造旅游消费的热点和亮点,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最终促进原生态民俗的产业化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5、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营造原生态民俗文化氛围。

民族文化氛围是提高旅游者整体地域文化体验的关键因素。原生态民俗是黔东南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氛围营造以突出这一特色。以侗族地区为例,侗族文化资源中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特色的不外乎侗族大歌、鼓楼、花桥及侗族服饰。因此侗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应重点加强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要鼓励和支持组建民间侗族大歌艺术团、乡村侗歌侗戏队、景区表演队,让侗歌侗戏更多地进入中小学课堂,编写通俗易懂的侗族歌曲进行大众化普及演唱,尤其在职有关干部要求能说唱几句,并考虑在黎平建一座侗族大歌歌剧院,通过不同渠道、不同途径展现侗族文化。纳西古乐能烘热丽江,相信侗族大歌也能唱红侗乡。第二,县城作为侗族社会文化中心及文化展示的窗口,但多

数侗族县城却很难看到侗族服饰的着装,这与我们的宣传和定位在表象上极不相称,特别是以“侗乡之都”定位的黎平县城居民着装汉化率几乎达到100%(全县侗族着装汉化率也达80%以上)。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最直观的表达方式,服饰的汉化显然大大削弱了侗族社会和文化的特色和氛围。近年来黎平、榕江、从江等县节日期间要求干部着民族服装效果良好,值得发扬。此外,在城市风貌上侗族县城的特色也不浓,作为侗族文化精品的鼓楼、花桥的装饰手法,是否可以适度移置于美化城市?是否有必要将老城区现有的建筑风格,逐步微调到符合侗乡特色的文化风貌上来,从而增加窗口的侗族文化氛围。剑河新县城的建筑风格就很好地营造了苗族文化氛围。

6、遵循公平、尊重的原则,促进社区群众的全面参与。

原生态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尊重、公平的原则,充分鼓励和保证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并从旅游业发展中充分获益。尊重原则是指充分尊重社区的文化、环境、经济模式和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行为,尊重当地普通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公平原则是要使旅游收益和成本在社区各类人群和各类参与者中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做到这两个原则的唯一途径则是保证社区群众全面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不仅要参与决策、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管理,并在参与中取得旅游收益并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强调参与,一方面是要改变村寨旅游目前以观光为主的浅层次开发现状,从游客的体验需求出发,结合不同村寨的旅游资源特点,从食、住、娱、学等方面推出更多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充分参与。这不仅仅是一个体验是否充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丰富和提升了旅游产品,留住了客人,大大拓展了村寨旅游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要强调的是村民充分参与旅游开发。当地居民能否有效参与并获益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过去的村寨旅游开发往往只强调村民参与文化展示与接待方面的旅游活动,参与面不大,参与程度不高,受益不多,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如何形成一套民族村寨社区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有效机制,特别是社区普通群众从旅游发展中获益的机制,是当前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原生态民俗旅游的社区参与层面是无穷的,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原生态社区的旅游资源潜力,就能找到各种参与并获益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参与旅游活动。村民除了能提供食宿、导游、信息等的有偿服务外,还能从民族文化展示(主要是民族歌舞表演和各种工艺与技能展示)、物品展览、技能传授等方面创收。比如在民族文化展示方面,可以有选择性地开辟一些家庭作坊,以民间传统技艺(刺绣、雕刻、竹编、篾编、织布、纺纱、木工等)的展示、表演和传授,以及民族工艺品的现场制作为主要内容,吸引游客参观学习、参与,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工艺品的可信度和购买欲,延长滞留时间。在工艺品的开发上,应立即着手以师带徒的形式建立专门作坊,扩大生产规模,组织批量生产,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有关部门要帮助村民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并制定市场营销的目标和策略。为扩大参与面,可采取提供低息贷款的方式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工艺品开发。在拓展旅游项目和提高项目的参与性方面,民间传统文化也大有文章可做,侗族典型的农耕文化(稻作、旱作)、纺织文化、杉木文化等都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以稻作文化为例,侗族在稻作方面有独特的传统技艺,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财富,从犁田到播种,从插秧到收割,从粮食的储备到加工成各种侗族风味食品,这些工序及所使用的各种工具,一年四季都可以展示,并可根据季节组织不同的农事活动让客人亲自参与、体验,如耕田、摘禾、打谷、放田捉鱼、烧鱼野炊、打粑粑等,为增加游人乐趣,还可以开展犁田、插秧、摘禾、捉鱼、打粑、春米等活动的比赛,增强参与性。有些独特的稻作工具,如犁、耙、摘禾刀、弯篓、抽水车等还可做成微缩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也可将稻作工具工序拍成照片、录像或写成小册子向游人出售,传播文明之光,使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这对城市居民、北方民族、麦作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吸引和启迪。侗族的风味食品更加丰富,也可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开发。侗族纺织文化、杉木文化、渔猎文化等传统文化也同样可以进行类似的深层次开发。

第二,参与开发手工艺品和地方名特产品。比如民族服饰、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绘画、编织、建筑、银饰等方面的地方特色产品都是可以开发的创汇项目。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需要加强指导,要尽量使用当地雇工和原材料,并帮助村民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制定市场营销目标和营销对策。同时政府可以为村民提供小额低息贷款以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中来,并力争上档次与规模,实现规范化经营。

第三,参与传统产业的深度开发。原生态社区传统产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做深度开发的文章:家畜家禽、树木和粮食作物、坡地耕作技术与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天然食品生产、水产养殖、中草药种植等。这几方面的深度开发做好了,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文章才算真正做好。

责任编辑 廖 建

推荐访问: 民俗 对策 旅游开发 原生态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