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时间:2022-05-12 18:15:04 浏览量:

摘要: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随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兴起,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将成为体育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分析了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策略,从而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产业特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59-06

Abstract:Sports tourism is a sports and tourism arising out of cross-integr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tourism and sports industries. With the rise of China′s holiday economy, the core role spo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It will become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so as to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strategy

体育旅游产业是指社会为满足大众体育旅游的需求,而将人类所创造的一系列物质形态的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商品化的综台服务方式,为体育旅游者提供便利条件的综合性服务产业。近几年来,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欧美,体育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对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来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多样化导致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作为新兴产业在第三产业集群中发展势头强劲,从而得到业界广泛关注[1]。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奥运观众、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国际体育旅游形象[2]。北京奥运会不仅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需求,更为提升中国体育旅游的产业功能,强化体育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及体育产业旅游规划和管理、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体制、创新体育旅游产业投融资机制、加大体育旅游产业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推进体育旅游产业教育和体育旅游产业科研、扩大体育旅游产业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和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行业与信息、文化、旅游、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经济中的新兴产业,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最终实现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1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经济中的新兴产业,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体育旅游产业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体育旅游产业的价值是为满足大众体育旅游的需求,将人类所创造的一系列物质形态的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商品化的综台服务方式,为体育旅游者提供便利条件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它是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产业相对应的一组概念体系。体育旅游产业包含了多种具体的体育旅游产业方式。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经济领域中最具有多学科特点的行业。体育旅游产业既根植于旅游产业资源的极度多样性,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进入21世纪的后10年,新时代背景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经济新增增长点的体育旅游业,无论是自身还是整个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中都有着强烈的产业发展动力。体育旅游产业具备了其他旅游产业所不具有的特征和优点。

1.1 具有“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体育旅游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外在价值的具体体现。与其它旅游资源形式相比,体育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具备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即丰富的知识性,开发利用的持续性,形式多样的创造性。体育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旅游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体育旅游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体育旅游活动。这种体育旅游活动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体育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体育旅游资源文化体验的活动。正基于此,体育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资源表现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并成为当今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新文化潮流。体育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资源魅力在于其强烈的艺术性和独特性,蕴藏着很多体验的元素和内涵。体育旅游产业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提高体育旅游产业项目的文化品味,丰富文化含量,可以使其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同时满足游客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项美国国内体育旅游调查发现:78.54%的美国体育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参与各种文化旅游活动。美国文化旅游不仅是国际体育旅游的重要细分市场,在国内体育旅游中同样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未来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的发展条件下,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体育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满足各类体育旅游产业的文化旅游产品。目前,中国尽管缺少大规模的国内文化旅游者数量的统计数据,但一些相关研究表明:了解异地风情和习俗、体察文化、增长知识是中国居民国内体育旅游重要的旅游动机。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和功能,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者体验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灵魂,体育旅游产业中包含了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产业必须依赖具有“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来支持,体育旅游景点、体育旅游设施、体育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否则体育旅游产业就不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如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冰雪地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历经20多年的精心运作,冰雪文化旅游资源活动已发展成为集冰雪艺术、冰雪经贸、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娱乐为一体的冰雪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成为名扬中外的世界知名品牌。黑龙江省通过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开发,对冰雪体育赛事观战旅游进行有效开发,更加进一步推动了黑龙江冰雪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和利用。目前,哈尔滨市的冰雪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已开发形成了滑雪、滑冰、雪雕、冰雕、雪地足球、雪地摩托、狗拉雪橇、冰车等极具特色的10余个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随着冰雪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开发能力的增强和冰雪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上升,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将得以增强。

1.2 具有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特征

消费内需的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消费占GDP之比逐渐由60%回落到40%左右,远远低于国外水平。近几年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大投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来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些政策措施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性抉择,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后奥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体育旅游产业消费、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在当前扩内须、保增长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尽管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起步较外国相对较晚,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的代表在这几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消费需求潜力很大的朝阳产业,在社会最终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旅游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使人民群众对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新型体育旅游产品(如高尔夫球、登山、蹦极、跳伞、滑翔、攀岩、沙漠探险和溜索运动等)不断出现,体育旅游产业日益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领域,对体育消费的刺激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产业消费增长1%,能拉动GDP增长0.51%,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

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经济结构面临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消费结构升级将直接创造多层次的服务需求。长期以来,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个拉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消费增长一直远远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如何把增长的收入引导到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体育旅游产业是大有可为的。应当按照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精神,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提高体育旅游产业服务水平,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结构,有效引导和扩大广大群众的体育旅游消费。体育旅游消费包括“游、行、住、吃、购、娱”等一系列活动,消费关联性很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体育消费需求。伴随着国内经济呈现持续回升的势头、生活方式的变革,以运动健身、文化娱乐、旅游度假为主的体育旅游活动正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据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上述三项活动在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构成中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的水平。另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直接推动了相关领域投资的增长。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对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带动了对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服务设施投资的增长。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融资的竞争力,拉动体育消费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结构,扩大体育产业的外延与影响力,增加体育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3 具有“绿色经济”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性特征

近年来,由于大众旅游一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给旅游接待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旅游形式。作为以绿色、运动、体验、休闲为主题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体育旅游产业应运而生。体育旅游产业积极倡导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为人类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

体育旅游产业是“环保时代”、“绿色时代”和“生态时代”主流色调的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体现了“绿色经济” 环保理念下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和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旅游产业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基础上的旅游产业,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

体育旅游产业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性消费模式。进入21世纪后10年,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追求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体育旅游产业消费服务在营销意识上要主动迎合旅游消费绿色化的新趋向,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产业体验经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开发有益于社会及体育旅游消费者健康的业务,突出体育旅游产品的绿色旅游内涵,积极实施绿色体育旅游营销是基于“绿色经济”环保理念下可持续性体育旅游产业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体育旅游吸引物的构建、体育旅游设施建设、体育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体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必须基于政府、体育旅游企业、体育旅游者等旅游各项利益者的视角,既通过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饮食、旅游观光游憩、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环境等各要素的绿色环保发展模式,来实现体育旅游产业质量的提升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进步,并最终实现可持续体育旅游的发展目标。现代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绿色体育消费发展方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是维护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方式,体现了体育旅游发展关注人类福祉、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贯职责与使命,它既能落实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又能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进入新的领域注入活力。

1.4 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市场适应性特征

体育旅游产业是一个上下游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产业以大型体育赛事旅游资源为依托,与周边旅行社、餐饮、酒店、健身馆、纪念品商店和休闲运动设施等相关的企业会易于聚集,形成巨大的体育旅游产业链。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产业的经验显示,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旅游产业的价值链越来越长,体育旅游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将是大势所趋。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展新的价值产业链空间,而且还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它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促使体育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根据2009-2011年中国体育旅游产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结果显示,在我国130个行业中,体育旅游产业要消耗59个行业的产品,即体育旅游产业的前向关联;有96个行业要消耗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即体育旅游产业的后向关联[3]。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表现为相关景区更加重视各类体育项目的开展,而且有奥运场馆游、体育设施游、大型赛事游,以及类似“环太湖体育圈”这样的国家级全民健身基地等,直接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成新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都预示着体育旅游产业愈来愈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追求新奇、放松、个性、多样的体育旅游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这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则加速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格局化基本形成。

体育旅游产业与如此多的行业有着前、后关联,充分说明体育旅游产业作为现代体育产业的主要支柱产业有着广泛的行业融合性,也说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作用重大。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成长,促进城乡体育旅游产业统筹发展,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市场适应性是体育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不同体育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跟随需求层次的升级规律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体育旅游产业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发展层阶段的新要求,在满足市场需求新潮流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和高增长。

1.5 具有公众的参与性特征

体育旅游产业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具有公众的参与性,公众参与性是利用体育旅游产业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等,形成区域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路线的整合,开发满足客源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环境,通过旅游者的积极参与,使旅游者获得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的自我情感体验的过程[4]。公众参与是实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公众对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参与,不同于对环境保护的参与。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的体育旅游思想,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有效地实施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中强调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被世界接受。在旅游发展的论域里,到20世纪90年,旅游产业可持续已成为全球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21世纪初,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出现在体育学术领域,并被较为广泛地探讨和运用。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公众的参与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应当综合体育旅游多元的社会价值和产业链特征,旅游者在选择体育旅游活动时,应优先选择体育、运动、康体低碳旅游体验活动,共同实现体育旅游体验环境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旅游环境的碳汇能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消费者健康和绿色消费。

2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2.1 制定建设体育旅游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

本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旅游产业而言,这一战略机遇期包括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时期。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体育强国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奋斗的理想。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5]。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点应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旅游产业等相关领域。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12月10日联合发出了《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明确了联合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意向,为实现建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迈出了第一步。2009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给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对于制定建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作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必须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体育旅游产业。但由于体育旅游产业本身的脆弱性,体育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敏感和相当脆弱的行业,无论自然灾害,还是突发事件及气候环境都会对体育旅游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根据历届奥运会的经验,在奥运会举办当年为本国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举办国也将在奥运会结束3-4年内受到后奥运会效应的影响[6]。作为我国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旅游产业、为了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发展战略目标,本文提出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2 大力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专项产品

新休假制度的出台,使得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我国1995年就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 2008年开始实行2个长假+5个小长假+带薪休假的假日制度。我国休假制度的改革使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5天(含周日,但不包括带薪假期)。其中,学生和教师则全年假期更长,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加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体育旅游产业是适应当前休闲娱乐经济和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产物,它是以一定的旅游产业资源和体育旅游产业设施为基础,以体育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活动中,提供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娱乐、体育文化交际等各种服务,使旅游者从参与观看这些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舒畅而独特的体验。其体育旅游产品及线路的设计好坏是关系到能否满足游客的体育旅游需求,能否继续吸引体育游客前往的关键。首先应该明确相关体育旅游产业产品设计的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科学地设计符合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及线路。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型开发模式要求以旅游者需求为基础,通过市场细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提高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体育旅游产业是由众多行业和部门复合而成的综合性体育产业。体育旅游者需求的多重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性,而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性又决定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外延性和界限的模糊性。体育旅游产业协调合作就是根据体育旅游活动和体育旅游产业的特点,通过协调有效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经济手段、市场行为、技术手段等来整合配置体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形成功能与优势互补的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力,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从目前看,我国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需求不同主要受国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身体素质、个人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女性多选择一些观赏性、娱乐性和富有美感的体育旅游项目,男性多选择一些参与性的体育旅游项目;青年人多选择一些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老年人多选择一些健康型的体育旅游项目。同时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民俗体育旅游产品颇有好感,而公司成员则对团体体育旅游比较感兴趣。因此考虑到对体育旅游产业需求的不同群体,对今后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从产品的命名、主要市场目标的选择、产品开发的作用、产品的市场空间跨度与范围四个方面做了以下设计。如2008年12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体育局和四川省旅游局承办的2008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2008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季)期间,四川省成都市就大力推出峨眉山体育养生、邛崃南宝上林狩猎、鸡冠山山地休闲、都江堰虹口山地户外运动、新津南河水上旅游等,共计总投资540余亿元的8个体育旅游产业项目和多种体育旅游产业专项服务产品(见表1)。

21世纪前10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应该突出产品形象,揭示文化背景,进行产品创新。体育旅游产品形象策划及其产品创新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形成的初期,吸引的人数总是有限的,然而通过设计体育旅游产品形象进行产品创新,可以使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如1987年山东泰安推出的“泰山国际登山节”,集登山健身与旅游于一体,通过“泰山国际登山节与旅游资源”形象的整合,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性、参与性、旅游性、经贸性和市场性的国际体育旅游产业知名品牌,每年会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游览,为提高泰山、泰安的知名度,宣传泰安体育旅游,发展体育旅游,扩大开放体育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3 建立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机制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其研究始于信息通讯业,但已经广泛存在于金融业、物流业、服务业和体育产业等其他领域,产业融合化被认为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产业经济现象,并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对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集群式开发和发展,是提升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国家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的根本动力。随着休假制度与经济发展促进休闲时代的到来,要求体育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作为综合较强的行业,在面临竞争环境巨变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压力下,也日益呈现出与其他旅游产业融合的趋势。从系统自组织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产业天然具有融合其他旅游产业的特性,但融合中存在的制度、企业及需求方面的障碍因素却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效果的更好发挥。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归纳起来受两方面制约:一方面是供给因素的制约,而供给因素又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与微观的企业能力,另一方面是需求因素的制约,融合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只有供需双方对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引发的变化实现了观念与行动上的契合时,才能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真正实现。文化要素是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与灵魂。传统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也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愿,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具备超乎寻常的社会和历史认可度。家庭团聚、清明祭墓、踏青春游、龙舟竞渡、兰汤洗浴、中秋赏月等传统民俗文化以及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学意趣[7],不仅为体育旅游市场的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新型旅游产业创新方式,它从需求的角度适应了旅客需求更加精细、更加个性、更加多样的消费特点,它也从供给的角度创造了体育旅游产业成长的更博大的空间、更深化的链条、更持久的能力,从体育旅游供需契合的角度为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是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内容。而认识和克服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中的障碍因素,将会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旅游创新方式,它拓宽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同时体育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集中反映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高度上。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10年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的临近更是赋予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但如何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旅游产业集群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如何将大型体育场馆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延长,如何在现有的奥运场馆体育旅游产业之间形成产业联动,实现奥运场馆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共享,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有效的大型体育场馆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带动经济发展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以及效益的外部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以体育为商品的特殊旅游形式,无论是自身还是整个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中都有着强烈的产业发展动力,体育旅游产业具备了其他旅游产业所不具有的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主要体现为在其自身效益的追求上同时具备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具有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特征,具有“绿色经济”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性特征和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市场适应性特征以及具有公众参与性特征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体育旅游产业经济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人们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形式,越来越来彰显了造福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

3.2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正在逐步成为继生态旅游之后的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体育旅游资源,在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市场中已经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有其资源优势、客源优势和交通优势,相应的也有其劣势和威胁。要保证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做到体育旅游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建议在当前继续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形式下,要充分发挥体育旅游产业消费拉动内需增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一是要制定和实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国家战略,努力把体育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体育产业,建设世界体育旅游产业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重点围绕体育旅游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完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完善体育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推进体育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完善体育旅游产业产品体系,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三是要继续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素质,主要是体育旅游企业素质,通过发展大型体育旅游产业集团提高体育旅游产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宛霞,邵凯,形晓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4):15-81.

[2] 彭琴.未来5-10年体育旅游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6-7.

[3]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9-2011年中国体育旅游产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EB/OL],/ycbg/,2009-4-21.

[4] 于素梅.影响我国不同群众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3):24-28.

[5]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6] 李艳,闻扬,崔琳.悉尼奥运旅游后续效应分析及对北京奥运旅游的启示[J].旅游管理,2007(3):36-38.

[7]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 ,2006,21(3):12-19.

推荐访问: 旅游产业 特征 探讨 策略 发展